">
新華社吉隆坡9月27日電 專訪|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大會提供與中國合作機遇——訪馬來西亞國立大學名譽教授穆什麗法
新華社記者王嘉偉 譚耀明
“杭州之行令人難忘,也為團隊年輕學者提供了寶貴的學習機會。”第五屆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大會于9月22日至25日在中國杭州舉行,帶領團隊赴華參會的馬來西亞國立大學名譽教授穆什麗法·伊德里斯與會后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大會提供了與全球專家特別是中國同行深入交流的平臺,馬來西亞青年科研人員得以開闊視野并拓展國際合作機遇。
“人與生物圈計劃”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71年發起的一項政府間大型科學計劃。該計劃提出一種新型自然保護理念,即設立生物圈保護區,把保護區及周邊地區人民的生活改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與生態環境保護結合起來,找出一條既能保護自然資源、文化資源,又能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本屆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大會是該活動首次在亞洲舉辦,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員國參與范圍最廣的一屆盛會。
穆什麗法表示,大會期間,與會專家討論了諸多關鍵議題,包括生物圈保護區為社區帶來的積極影響,以及如何兼顧尚未發揮明顯作用的保護區并探尋多元的整合治理方案等。
她說,大會上中方以現代化手段呈現生物圈保護區相關議題,體現出現代化技術新趨勢,這種做法可以吸引更多參與者并提高相關議題認知度。
談及本次大會提供的機遇,穆什麗法特別表示,希望能加強與中國等國家的專家合作,進一步推動馬來西亞的珍尼湖保護。珍尼湖是馬來西亞第二大天然淡水湖,生物資源豐富,還是許多瀕危物種的關鍵棲息地,于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馬來西亞首個生物圈保護區。穆什麗法是珍尼湖研究中心榮譽顧問。
她介紹說,珍尼湖面臨復雜矛盾與多重挑戰。科研團隊早期建立了系統數據庫,為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學依據,優先保障關鍵物種與水質安全。如今,保護區工作重點已從保護生物多樣性與水質,拓展到兼顧自然環境、原住民福祉、政府治理需求等多方共贏與可持續發展。
“珍尼湖作為生物圈保護區已走過16年,即將迎來新的評估周期。我們希望在中國同行的參與下,留下更完整的修復記錄,把經驗傳遞給下一代。”她說。
穆什麗法近年來一直密切關注中國在生態修復方面的案例。她認為馬來西亞與中國南方在氣候環境上具有一定相似性,雙方在生態修復、農業增產與新技術應用等方面有望相互借鑒,合作空間廣闊。
她還表示:“中國在可再生能源方面也走在前列,我們希望借助先進的太陽能技術推動珍尼湖綠色轉型。”
在人與生物圈和諧發展方面,穆什麗法提到一個借鑒中國經驗的成功案例。她曾在中國苗族聚居區見到傳統植物染布工藝得到完整傳承,這一工藝被引入馬來西亞,原住民利用當地植物進行染色,制作手工藝品,拓展可持續生計。
她還表示,農業在人與生物圈關系中非常重要,希望未來有機會赴華學習“小地塊高產”的實踐經驗,把成熟技術帶回馬來西亞,提高當地小農戶作物產量。“我們希望繼續向中國學習,建立更緊密的伙伴關系。”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