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梁凱銘)9月的上午,天氣陰沉,東寶區仙居鄉雙泉村村民李世林已經開著滿載稻谷的拖拉機,“突突”地駛向村頭的荊門市眾耘農業有限公司。車廂里,剛收割下來的稻谷還帶著濕氣和水珠,但他心里卻格外踏實——這些“濕糧”再也不愁沒地方曬、沒人曬了。

荊門市眾耘農業有限公司。通訊員 供圖
仙居鄉地處鄂中山區,秋收季節時常陰雨,“秋雨綿綿無絕期”曾是很多種糧戶最真實的焦慮。農村勞動力外流、老齡化嚴重,“好收成”卻未必能變成“好收入”——收回家的濕谷若不能及時曬干,一不小心就會發芽發霉,產量和質量雙雙打折,一年辛苦可能就打了水漂。“曬糧靠天、人力翻攪、半夜搶收”是很多老一輩農人刻在記憶里的艱辛。
然而近幾年,情況悄然發生了變化。
“小李,這么早就來啦!”眾耘農業的工作人員一邊笑著招呼,一邊指揮車輛有序過磅、取樣檢測水分。不過十來分鐘,李世林的濕糧就已經定級定價,直接送入烘干車間。他捏著剛剛拿到的收購憑證,笑著說:“再也不用半夜爬起來搶收稻谷、看老天爺的臉色吃飯了!”

取樣檢測水分。通訊員 供圖
在這座寬敞的烘干車間里,一組龐大的機械正在勻速運轉——這是眾耘農業引進的糧食烘干設備,包含清理、輸送、烘干三個單元,最多可同時處理120噸濕糧。工作人員介紹:“我們從農戶手里收來濕糧,按含水量,結合市場價現場結算。烘干后再統一銷售給中儲糧,既幫農民省事,也保障糧食安全。”
像李世林這樣選擇把濕糧直接送到烘干車間的農戶,今年在全鄉已有300多戶。僅這個收購季,眾耘農業就已收購濕糧800余噸。很多農戶表示,自從有了這個“濕糧收購點”,再也不用全家老小齊上陣、搶晴天曬谷子,“真是省心又省力”。
這一惠農舉措其實早在去年就孕育萌生。由于效果顯著、深受群眾歡迎,今年開始正式在全鄉推廣。通過村社微信群、村民口耳相傳等“線上+線下”渠道,消息很快傳開。每年9月,企業開放收購一個月,農戶自愿參與、隨到隨賣。

倉庫的糧食。通訊員 供圖
如今,仙居鄉的秋收正悄然發生著改變。以往這個時節,村里隨處可見占地曬糧的忙碌景象,老人們不停地翻動谷粒,提防天氣突變。如今,濕糧收購的模式不僅改變了山區“曬糧難”的痼疾,保障了糧食安全歸倉,更實實在在地減輕了農戶的勞動負擔——尤其是對那些七八十歲仍堅守土地的老農來說,他們再也無需起早貪黑與天氣賽跑。
更重要的是,濕糧的科技賦能為糧食生產注入了新的韌性。通過本地農業企業聯通農戶與國家糧儲體系,推動糧食處理走向規模化、專業化,既提升了生產效率,也增強了農業應對自然風險的能力。穩定的收購機制和透明的作價方式,讓農民心里有了底,更多人敢于多種糧、種好糧。不少農戶開始嘗試優質品種,從“種給自己吃”轉向“種給市場吃”,一種更穩健、更現代的農業生產方式正在這片山區田野間生根發芽。
人流漸散,李世林駕駛著空倉的拖拉機,輕盈地行駛在回家的路上,心里卻是滿倉的安心與幸福。他回頭望了望烘干車間依然忙碌的影子,嘴角揚起:“這才是真正的‘顆粒歸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