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看良田千重浪,最美好景秋收時。金秋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七師胡楊河市正是麥浪翻滾、瓜果盈枝,塞外糧倉繪豐年的好時節。各團場職工群眾搶抓農時,緊鑼密鼓地開展秋收作業,田間地頭呈現出一片秋收時節好“豐”景。
2025年,七師胡楊河市以農業強師為目標,聚焦糧食安全、特色產業、職工增收、鄉村治理,推動農業從“單一生產”向“全鏈條增值”轉型,從“傳統農業”向“現代生態農業”升級,最終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目標。七師胡楊河市在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中,傾力擘畫出了一幅“產業興、生態美、職工富”的鄉村振興美麗畫卷。
麥浪飄香繪豐景 糧產躍升譜新章
麥田飄香,顆粒歸倉。大型聯合收割機穿梭在金黃的麥浪中,切割、脫粒、清選一氣呵成,飽滿的麥粒源源不斷地涌入糧箱,空氣中彌漫著麥香與豐收的喜悅。這是七師胡楊河市27.8萬畝冬小麥豐收的熱鬧場景。
2025年,七師胡楊河市始終把保障糧食安全放在首位,從冬小麥播種到收獲,全程下足“繡花功夫”,確保小麥豐產、顆粒歸倉。開春后,針對冬小麥返青、拔節、抽穗等關鍵生育期,七師胡楊河市農業農村局組織農業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開展苗情監測與技術指導,制定“一田一策”管理方案。
“技術員每隔幾天就來田里查看,告訴我們什么時候澆水、什么時候施肥。”一三〇團八連種植戶王海民說,他種植的“新冬22”冬麥品種,通過精細化管理,畝產達到610公斤。
在一二四團,3.3萬畝冬小麥收割與復播大豆工作無縫銜接,收割機白天收割小麥,晚上秸稈還田,播種機緊隨其后進行大豆播種,僅用10天就完成了小麥收割與大豆復播,既保障了糧食豐收,又為復播作物種植贏得了時間。
“今年冬小麥平均畝產達600公斤,總產突破16.68萬噸,較去年增產5%。”七師胡楊河市農業農村局負責人介紹,七師胡楊河市農業農村局、農業發展服務中心從技術層面、管理水平運籌以及種植推廣等方面充分發力,實施機械減損技術培訓覆蓋全體農機手,以“適期早收、顆粒歸倉”為目標,嚴格把控糧食質量,確保每一粒小麥都符合國家標準。
今年以來,七師胡楊河市全面落實新一輪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182萬畝,占耕地面積的82%。2024年,小麥實現面積、單產、總產“三增”,大豆種植面積達到20.16萬畝,占兵團種植面積的三分之一。糧食總產達到了29.07萬噸,較2020年增長了659%。
畜壯鏈全勢頭足 畜牧發展蓄新能
走進一二九團,綠油油的田地,職工頓雙德看著田里長勢良好的作物,滿臉笑意:“沼液肥真是好東西!去年麥子畝產突破700公斤,合作社社員用肥每噸還便宜100元。”而這背后,是胡楊河清源牧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清源牧業”)年處理數萬噸糞污,將其轉化為有機肥,讓土地重煥生機。
清源牧業20萬頭生豬養殖基地通過先進的糞污處理系統,每年將超7000噸沼液轉化為優質肥料,這些肥料可覆蓋上萬畝農田,大幅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助力小麥等作物增產提質。
企業負責人陳光明介紹:“糞污還田既解決了環保難題,又降低了職工用肥成本,形成‘養殖-肥料-種植’閉環。”2024年,該企業總產值預計達4.06億元,綠色循環已成為核心競爭力。
“以前一個人只能管理5000只雞,智能自動化設備改造完成后,一個人就可以管理6萬只雞,還能同時收集雞蛋。”旺忠種雞繁育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社長石紅霞說。
去年,通過升級改造設備,12萬只蛋雞住上了恒溫恒濕的“樓房”,吃上了“營養餐”,自動化傳輸系統可以將雞蛋直接傳輸到分揀區,工人們只需分揀雞蛋、裝箱外運銷售,大大提高了產蛋效率和蛋品質量。
目前,合作社建有8棟雞舍,6棟雞舍采用智能自動化設備,糞污都進行了無害化處理。12萬只商品蛋雞,每天向市場提供12.8萬枚鮮雞蛋,約8000公斤,年銷售額達4000余萬元。

養殖場里的小豬 (央廣網發 七師胡楊河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百萬頭生豬智能養殖基地、10萬頭肉牛集群及百萬只蛋雞場……2025年,七師胡楊河市持續開展生豬擴量提質、奶業振興、肉牛增產和特色養殖等畜牧業發展“四大”行動,落實穩定畜牧業發展十條政策。2025年1月至8月畜牧業實現產值25.5億元,占農業產值的45%,農業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養殖戶正在喂養鴿子 (央廣網發 七師胡楊河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小眾產業也釋放出大能量。一三〇團追風合作社年出欄肉鴿、蛋鴿4000只,“鴿喜春天”品牌肉鴿直供烏魯木齊高端市場;啟程合作社特色養殖基地的鴕鳥養殖帶動12戶職工參與養殖,戶均年增收8萬元;奎東農場三連的胡楊河市盛雄農牧業發展有限公司梅花鹿馴養繁殖基地預計年產值200萬元;戈壁兔、蛋鴿等“一團一品”特色養殖產業遍地開花……
七師胡楊河市畜牧業以龍頭帶動集群發展,數字技術重塑生產邏輯,特色養殖開辟多元賽道,一幅“畜壯鏈全、民富業興”的現代畜牧業圖景,正在七師胡楊河市大地加速鋪展。
特產優質銷路廣 特色種植拓新篇
“中秋、國慶雙節到了,玉露香梨成了送禮佳品。奎屯、克拉瑪依、烏蘇的游客都開車導航來采摘。”胡楊河市聚豐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銷售經理武林紅介紹。
9月17日,一三〇團六連60畝“泉水冰露”玉露香梨正式開園,綠葉間的梨果飽滿圓潤,微風拂過,果香四溢,吸引不少游客駐足采摘。

長勢良好的香梨 (央廣網發 七師胡楊河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今年,為保障梨果品質,合作社建立了全鏈條標準化生產體系——智能水肥一體化系統、生物防治技術,推行嚴格的品質管控與質量追溯機制,還創新引入“技術托管”模式,與山西果樹研究所深度合作,由專家團隊提供從苗木培育到采收儲運的全周期指導。8月,合作社核心產品“泉水冰露”玉露香梨順利通過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認證,過硬品質贏得市場認可。
“我們通過引進新品種、優化種植技術、加快產業轉型升級,讓‘甜蜜產業’成為職工增收、鄉村振興的新引擎。”一三〇團六連黨支部書記闞俊飛說。
一三一團二連連片的辣椒藤上掛滿了青紅相間的果實,采摘工人們穿梭其間忙著采收,拉運車輛在田埂邊有序等候,一幅豐收圖景正生動鋪展。
一三一團二連始終以黨建為引領,牽頭搭建“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打通辣椒收購、加工、銷售全鏈條,解決“賣椒難”問題。
“連隊還爭取項目資金完善灌溉、倉儲等基礎設施,培育辣椒深加工企業延伸產業鏈,同時種植1000多畝西瓜,讓特色產業矩陣不斷壯大。如今,辣椒、西瓜等產業已經成為職工群眾增收致富的主打產業,實現了黨建與產業發展同頻共振、互促共贏。”一三一團二連黨支部副書記、連長丁帥鋒說。
產業興則鄉村興,產業旺則百姓富。2025年,一三一團持續實施“十個五百”特色種植22項、養殖18項、加工9項,全年預計實現產值9.59億元。以特色產業為支撐,拓寬職工群眾增收渠道,促進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
今年,七師胡楊河市深挖團場連隊資源稟賦,圍繞特色產業,持續開展“百企助百連”活動,加快億元產值連隊培育,50%的連隊突破億元產值;特色農產品從2021年的7種增加到15種,肉蓯蓉、靈芝等一批土特產品開始涌現,“一團一品”的特色產業發展格局初步形成。連隊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58萬元,較2020年增長30.4%,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顯著提高。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