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的古建筑,是承載歷史、藝術、科學與哲學的文化瑰寶。但對普通游客來說,要“讀懂”這些體量龐大、結構復雜的建筑并不容易。因此,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古建筑領域雖然底蘊深厚,卻一直是文博熱潮中的“冷門”。
近年來,古建筑與大眾之間的距離正在快速拉近。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游戲《黑神話:悟空》帶火了山西古建。一些過去鮮為人知的古建筑,人氣急劇攀升:去年一年,隰縣小西天游客量達68.7萬人次,同比增長411%;應縣木塔游客量達237.9萬人次,增長164%;就連晉祠這樣的老牌景點,游客量也增長了近四成。“跟著悟空游山西”成了年度文旅熱詞,相關話題頻頻登上熱搜。
這股古建打卡熱還催生了一系列爆款文創產品:大同善化寺的“最萌四大天王”冰箱貼、太原鐘樓街的古建主題帆布袋、應縣木塔鏤空紙雕本……這些創意產品,構筑起古建文化傳播的“第二曲線”。
作為一名古建筑保護工作者,我也感受到大眾對傳統建筑文化日益濃厚的興趣與渴求——近年來,我收到的各類講座邀約不斷增加:從最初每年只有幾場,到現在每月都能收到多份邀請。講座現場,觀眾專注的神情、踴躍的提問,讓我感慨不已。
古建筑能以精美的形象走進游戲,走進大眾視野,離不開文物工作者在背后的默默守護。
我從事古建筑修繕已近20年,親歷了古建筑修繕技藝的革新。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不斷融合創新,尤其近年來,科技的飛速發展,讓古建筑保護從“經驗修復”邁入“科學守護”的新階段,形成了覆蓋勘察認知、修復加固、監測預警、傳播傳承的全鏈條體系。
如今,利用激光掃描、無人機傾斜攝影等技術,可以快速獲取古建筑的三維點云數據,生成毫米級精度的三維模型。無論是復雜的斗拱結構、精美的壁畫紋飾,還是建筑的整體布局,都能被完整記錄,傳統測繪中“隱蔽部位難測量、數據精度低”的難題得到解決。
X射線熒光光譜、紅外光譜等無損檢測技術,可以在不損傷古建筑的前提下,分析木材、磚石、顏料等材料的成分與老化程度。超聲波檢測、雷達探測等手段,能穿透建筑表層,診斷內部結構的腐朽、開裂、空洞等“隱蔽病害”,實現精準定位。
面對糟朽的木頭、碎裂的磚石,傳統修復往往只能“以新換舊”。而現在,我們可以采用性能匹配的新型環保材料進行加固。例如,用碳纖維布加固腐朽的木構架,強度高、重量輕,且不改變木材外觀與受力特性;用納米硅烷類材料處理磚石結構,既能增強防水性與抗風化能力,又不會堵塞磚石的“呼吸孔”,保持其原有的透氣性。數字化模擬修復技術,可以模擬古建筑在不同修復方案下對地震、風力等因素的響應,測試加固方案的有效性,避免修復后的“二次損傷”。現代科技還通過實時監測,實現了從“被動搶救”向“主動預警”的轉變。在古建筑關鍵部位安裝溫濕度、應力應變、傾角等傳感器,實時采集環境與結構數據,結合AI(人工智能)算法進行分析,一旦出現異常,系統會立即預警。
新技術也提供了全新的古建“打開方式”。觀眾可以通過VR(虛擬現實)設備“走進”古建筑內部,或“拆解”斗拱結構,直觀感受傳統營造技藝的精妙,折服于博大精深的文化傳統;通過AR(增強現實)技術掃描古建筑實體,屏幕上會疊加顯示其歷史演變、建筑知識等信息,實現“所見即所得”的互動科普。社交平臺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分享AI制作的古建筑創意海報和短視頻,古樸莊嚴的建筑變得“潮”起來……
那一座座沉默矗立在大地上的古建筑,正借助數字科技手段,“降低門檻”,敞開懷抱,讓更多人不僅看到它的美,更能讀懂它的心。
(作者為山西省古建筑與彩塑壁畫保護研究院院長,尹帥、鐘博超、肖遙對本文亦有貢獻)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