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欄語】
水是萬物之母、生存之本、文明之源。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一定意義上就是一部治水史。無數水利工作者前赴后繼,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守護著江河安瀾,滋養著中華沃土。讓我們聆聽他們的心聲,解鎖一個個大國重器背后的傳奇故事。

林一山,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規劃的首倡者和重要奠基人。他創造性提出三階段治江戰略:一階段培修加固堤防,發揮防洪作用;二階段興建分蓄洪區,減少洪災損失;三階段興建梯級水庫,攔洪蓄水,綜合利用,從根本上解除洪水威脅。從荊江大堤整險加固,到荊江、杜家臺等分蓄洪區建成,再到丹江口、葛洲壩等水利樞紐工程。40多年的治江實踐中,“長江王”的藍圖漸漸變為現實。2007年,林一山去世,享年96歲。

鄭守仁是我國著名的水利水電工程專家。他先后參與了陸水水庫、烏江渡、葛洲壩、三峽等眾多工程,一生都與水利結緣。1963年,23歲的鄭守仁從華東水利學院(今河海大學)畢業工作,至80歲高齡,57年如一日堅守工地,被稱為“工地院士”。他帶領團隊,三次成功解決截流長江的世界難題。他作為總設計師的三峽工程,有20多項經濟技術指標名列“世界之最”。據不完全統計,僅三峽主體工程就節約投資3億元。2020年7月,鄭守仁因病逝世,享年81歲。

1963年,24歲的林秀山從清華大學水利系畢業,開始了漫長而輝煌的治黃生涯。1987年,他接下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設計總工程師的重任,帶領團隊完成試驗研究四百多項,繪制圖紙近萬張,組織完成重大技術攻關400多項,創造了多項世界紀錄。2001年,小浪底水利樞紐建成后,黃河下游的防洪標準從60年一遇提高到1000年一遇,基本解除了黃河凌汛威脅,黃河下游再沒有發生斷流現象,沿黃52個城鎮的供水與河南、山東3000多萬畝耕地灌溉得以保證。

張建云長期從事水文、防汛抗旱、氣候變化影響、水利水電信息化等科研工作,他研究并主持開發了“全國洪水預報系統”、“國家防汛會商系統”、“防汛抗旱水文氣象綜合信息系統”等一系列業務系統,為國家防洪抗旱調度決策和指揮提供科學依據。2021年7月,河南鄭州發生特大暴雨洪澇災害,張建云擔任國務院“7·20”特大暴雨洪澇災害調查專家組組長,全程參加災害的調查與報告編寫。面對當下越來越多的極端強降水,他提出必須堅持流域系統治理、蓄泄兼籌的原則,做好應對極端暴雨洪水。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