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社雅加達10月5日電 記者手記|湖心寺與“六戶村”:在印尼爪哇山間守望文化傳承
新華社記者 李富玉
從印度尼西亞西爪哇省首府萬隆出發,沿蜿蜒山路前行,記者抵達位于加魯特縣的章匡湖時,清晨的霧氣剛剛散去,遠山與云影倒映湖中,靜謐如畫。湖心一座小島上矗立著章匡寺——一座推測建于8世紀的印度教廟宇。
廟宇旁是普洛傳統村落,一個僅有六棟高腳屋和一座清真寺的小型定居點,建筑屋頂以棕櫚葉覆蓋,墻體用編織竹篾筑成。
“房子只有我們夫妻和一個孩子居住,其他孩子已經成家,不再住這里。”50歲的村民德德·羅哈蒂說。
普洛村流傳著一句諺語:“采摘要請示,取用須得到許可。”在村民眼中,樹木、水源、土地乃至巖石,都是維持宇宙平衡的重要部分,動用前應舉行儀式,以表達敬意與感恩。
記者在一棵由全體村民共同守護的古樹前,與54歲的村落首領奧馬爾交談。他說:“哪怕只是種樹或砍樹,都必須先舉行儀式,這是我們代代相傳的信條。”
章匡寺曾長期隱沒于密林間,1966年被考古學者發現并著手修復,1976年正式對外開放,如今已被列為印尼國家文化遺產。普洛村也被視作印尼傳統文化的“活態展示區”,吸引大量游客前來感受歲月留下的痕跡與傳統文化帶來的溫度。
不過,旅游熱潮也在悄然改變著村莊原有的生活節奏。一些村民說,游客太多時,會打擾他們的日常生活,原本寧靜的村落面臨壓力。
普洛村文化研究者阿卜杜勒·休庫爾認為,目前當地文化旅游的發展仍受制于缺乏真正內生于社區、由村民自主維護的傳承機制。印尼文化部文化外交、推廣與合作總司司長恩達·阿斯圖蒂指出,在推動文化進步過程中,傳統社區應成為主角,“社區和原住族群的參與,不只是從包容性角度考慮,更是吸納文化正能量的戰略。”
傍晚時分,夕陽灑落在湖面上,粼粼波光中一艘竹筏緩緩經過。回望小島,章匡寺矗立在綠蔭之間,記者想到在普洛村一處展覽館墻上看到的一句話:“文化是我們的生命氣息。”它似乎在告訴人們,不同信仰、傳統與現代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并不沖突,而是會生生不息。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