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脈賡續,弦歌不輟。今天的《校館弦歌》系列報道,我們一起走進復旦大學《共產黨宣言》展示館。這里不僅是復旦人的精神燈塔,更是一代代青年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國情懷、汲取奮進力量的重要陣地。

每年,復旦大學新生們入學的第一堂課,都會來到《共產黨宣言》展示館,這里曾是《共產黨宣言》第一個完整中譯本的譯者,也是復旦大學老校長陳望道的舊居。

在展館一樓,陳列著1920年出版的首版《共產黨宣言》中文譯本,第一份面向工人的馬克思主義刊物《勞動界》等珍貴展品。一百多年前,陳望道在翻譯《共產黨宣言》時,由于太過專注,在吃粽子時竟然錯把墨汁當紅糖蘸。結果母親發現,奮筆疾書的兒子,嘴上全是墨水,自己卻渾然不覺,還笑著說,可甜了。如今,“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故事被畫成了一幅作品,懸掛在展館中央,指引著參觀者追溯信仰之源,感悟真理力量。

復旦大學學生 溫鑫:這樣一個簡陋的書桌,去想象陳望道先生他當時翻譯宣言的時候是怎樣一種場景,這背后是怎樣一種精神力量?就是當一個人他全身心的投入這種崇高的事業當中的時候,物質條件的艱苦反而被超越了,這種甜是信仰的甜,是使命的甜。

時間回到1920年春天,中國共產黨早期活動家、語言學家陳望道悄悄回到浙江義烏分水塘老家,為了早日完成《共產黨宣言》的翻譯工作,陳望道在老宅的一間柴房里,用兩條板凳、一塊門板搭成一張簡陋的書桌,白天翻譯,晚上就睡在這個門板上,夜以繼日地工作,終于完成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第一個綱領性文獻《共產黨宣言》的全部中文翻譯。

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 周曄:實際上翻譯《共產黨宣言》本身是非常艱難的,望道先生用了比平時譯書五倍的功夫,把《共產黨宣言》翻譯了出來。在解放之后,也有人問他當時翻譯《共產黨宣言》這么艱難,還有危險,為什么還要去翻譯?陳望道說因為我信仰馬克思主義。
1920年8月,《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出版,這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史上的一件大事,為中國共產黨的創立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論基礎。

復旦大學望道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走近陳望道》作者 談思嘉:在上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在全中國的影響力是最大的,重印了將近20多遍。在《共產黨宣言》的影響之下,一大批有志青年樹立起對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紛紛選擇走上革命道路,投身民族解放振興事業。

翻譯《共產黨宣言》之后,陳望道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教育事業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他先后在安徽大學、廣西大學等多所高校任教,也是新中國成立后復旦大學的第一任校長。展館的二樓,是陳望道的起居室和書房,也是86歲陳振新曾經居住的地方。每次來到這里,陳振新都會在一封父親手寫的留言前,靜默良久。這是1976年6月,陳望道給兒子兒媳的最后囑托,他勉勵在復旦教書的兒子要不斷進步,一輩子為黨勤奮工作。

陳望道之子 陳振新:父親他自己就是一輩子為馬克思主義信仰奮斗,就像他自己所說的,我活著一天就為黨工作一天。他說希望你們努力工作,為黨工作。有一句話叫青年強,則國家強,功成不必在我,功成一定有我。這種精神實際上就是為我們民族復興擔當起這個重任。民族復興要靠你們這些年輕人。

這份囑托,也是一位革命前輩、老校長對年輕學子們的深情寄望。復旦大學《共產黨宣言》展示館從2018年開館,就組建了黨員志愿服務隊,由全校師生自愿加入,承擔講解工作,服務隊取名“星火”,寓意隊員們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每個人都是傳播馬克思主義真理力量的火種。因為這支“星火”隊,宣言館真正成了“永遠不下課的課堂”和“永遠打開的教科書”。七年來,“星火”隊還走進上海中小學,引導青少年學習傳承紅色精神。

“星火”黨員志愿服務隊隊員 陳正陽:在講解過程當中都會獲得思考,有觀眾會問說當時陳望道翻譯宣言時多少歲,我回答說當時他只有29歲。100多年前的90后00后這一批有志青年經歷了這樣艱辛的探索,為此付出巨大的代價,我們當下年輕人也要樹立起為國家強盛的一個理想和堅定不移的信仰,要更有鋒芒和銳氣,拿出時不我待的勇氣投身到中國式現代化的建設,服務國之所需。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是老校長陳望道在20世紀50年代給復旦畢業生寫下的題詞。如今,一批批復旦畢業的青年們接過接力棒,走出書齋,奔向更廣闊的天地,以信仰為旗,以實干為槳,在奔跑中綻放青春風采。

上饒市余干縣三塘鄉赤崗村書記助理 復旦大學畢業生 盛言宜:對于信仰的追求,對于真理的探索,讓我們在復雜的環境中保持定力,保持初心。基層給了我們干事創業施展才華的平臺,我們要把知識、技術、理念,真真正正的用在老百姓需要的地方,為紅色文化的傳承注入新的活力,為中國式現代化貢獻青春力量。
(總臺央視記者 潘虹旭 韓冰 王殿甲 洪臻妍 楊萍)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