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航拍的山南市曲松縣羅布莎鎮羅布莎村。記者 孫開遠 攝
撩起邦典擦了擦手,尼瑪曲珍走出廚房招呼客人。
“實在對不住,新房在裝修,這屋子沒收拾利落,連個像樣的座位都沒有。”站在陽光棚下,尼瑪曲珍有些手足無措。她身后的土木房建在雅魯藏布江南岸的陡峭山腰上,住了十幾年,墻角處隱約能看到細微的開裂痕跡。但提起新房,她的語氣明快起來:“新房就在山下鎮子里,正在搭陽光棚,入冬前就能搬進去。鋼筋水泥框架結構,結實又安全;兩層保溫、斷橋鋁窗戶、雙層大玻璃,冬暖夏涼。”
不久前,包括尼瑪曲珍一家在內,曲松縣羅布莎鎮羅布莎村164戶552名群眾拿到了新房鑰匙。這些新房是曲松縣實施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項目的一部分。在此之前,這個村子的房屋散落在山腰各處,像撒落在坡上的碎玉。如今,它們被集中安置在鎮邊的緩坡上,紅頂白墻、錯落有致,連村道邊都立起了太陽能路燈。
“和美鄉村建設,先得把水、電、路、網這些基礎設施建好,但以前村民居住分散,建設成本太高?!鼻煽h發改委干部格次解釋道,全縣常住人口不到2萬,鄉里的新房本就少,再加上沉積巖地貌導致地質結構不穩定,一些民房存在地基下沉、墻面開裂等問題?!坝形?0多歲的老人跟我說,這輩子蓋了三次房,每次都要全村幫忙,既花錢又欠人情,再也不想在房子上折騰了?!备翊握f。
讓群眾“住得放心”,成了當地推進和美鄉村建設的重中之重。
大山起伏,居住分散。地質脆弱,基礎不牢。
“搬不動大山就搬人,咱們往地層穩固的寬敞地兒搬,建水泥框架結構的結實房?!边@個思路確定后,政策配套隨即跟上:新房建設資金由縣財政、援藏資金組成,新村其他基礎設施的配套資金由鄉村振興專項資金負責,共同籌措,再加上群眾人均1.1萬元的自籌部分,累計投入1.38億元,實行統籌統建。
可政策落地時,群眾的顧慮卻來了。尼瑪曲珍就犯過難:她剛花7萬元給老房加蓋了陽光棚、買了新家具,按政策,一家4口還得再拿4.4萬元投到新房建設里。不只她,不少村民都對搬遷猶豫不決。
為解開群眾的心結,曲松縣組成了由縣政協主席米瑪次仁帶隊的工作專班,住到鎮里挨家挨戶聊需求;縣委書記和縣長也一趟趟往村里跑,在村民大會上解讀鄉村振興政策,聽大家說想法——有人希望把大門口改造成門廊,有人想在院子里加地漏,還有人要求把排水管挪到屋后,這些細節都被一一記下來,反饋給設計和施工單位。
羅布莎鎮黨委書記王森就是工作專班成員之一。他還記得幫尼瑪曲珍算賬的場景:“我們把援藏資金的補貼比例、自籌款的分期繳納以及貸款政策一條條講清楚,她慢慢就放心了?!痹O計團隊也按村民意愿調整設計方案,連旱廁的位置、陽光棚的預留孔洞都與搬遷群眾反復確認。
群眾的顧慮消了,工程進度自然快了。2024年夏天開工的羅布莎村新村,年底就竣了工——給排水管網鋪到家門口,光纖直接入戶,牲畜棚圈和住房分開,整個村子又整潔又方便。
站在新村路口,尼瑪曲珍能清楚地看到雅魯藏布江的流水,“比住在山腰上亮堂多了!”她笑呵呵地說。
有了羅布莎村的經驗,全縣和美鄉村建設的步子邁得更穩了。在縣城往桑日方向的曲松河右岸,一處占地281畝的新村正在建設,不僅有150套住房,還配套了村級服務用房、幼兒園和牲畜棚圈,連未來要加建的基礎設施用地都預留好了。
“我們按每戶人口分了5種戶型,既照顧大家的生活習慣,又保證住得舒服。”格次用手摸了摸料場堆得像小山一樣的保溫棉說,包括羅布莎村在內,所有新房的抗震設防烈度都能達到8度,“只有保障安全,才能住得安心”。
除了統籌統建,還有統籌自建。針對不同村子的情況,當地還制定了個性化方案:多數村子的老房,每戶能拿到2萬元加固費;加娃村11戶村民希望廚房和客餐廳打通,設計團隊就重新調整圖紙,還在院里留了搭陽光棚的孔洞,屋后專門設了旱廁清理出口。
再過幾個月,尼瑪曲珍就要把家搬到山下了。她已經開始盤算,新房的哪些位置適合種花,“到時候請大家來家里喝酥油茶,再也不用抱歉沒地方坐了?!?/p>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