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視網消息:國慶中秋假期,恰逢金秋豐收季。中國旅游研究院最新調度顯示,全國多地推出“豐收體驗游”,預計帶動鄉村旅游人次大幅增長,不斷上新的新場景、新業態,打開田間地頭增收新空間。

邊唱邊跳的朱玉萍老人今年已經六十多歲了,既是延安南泥灣的本地農民,也是這里的“鄉村新導游”。

科技賦能、稻田煥新,“種地”有新法子。南泥灣開發區攜手黑龍江北大荒集團,“數字種田”落地,“寒地粳稻”生根,“稻漁共生”互補。這里還不斷迎來新“住客”,朱鹮種群北遷安家落戶延安后,今年在南泥灣首次有7只“鳥寶寶”出生。

眼前已經彎下來的稻田,摸一下,籽粒非常飽滿。另外從稻穗的成熟度上來看,金燦燦的一片。稻花香里說豐年,這句話在此時此刻在這個地方具象化了。

秋風到,楓葉紅,河南寶泉大峽谷的小松鼠收到了“季節通知”。小家伙們在眼前這個木屋里找到了新的“游樂場”,懷抱著來自太行山“地產”的花生和板栗竄來竄去,南來北往的游客跟著它們節奏,找尋太行山的“豐收果實”。眼前這個“曬秋小院”,走進去就像闖進了太行的豐收調色盤,辣椒紅、玉米黃,曬出太行的豐收味兒。

文旅大數據顯示,雙節期間,全國超500條鄉村旅游示范線路持續升溫。在四川鹽亭、山東武城等地“親子農耕體驗”“農家院團圓飯”等項目成為游客首選;在江蘇鹽城阜寧金沙湖和蘇州太倉慶豐村,打年糕、音樂市集、主題沙雕、稻田藝術畫等豐富多彩的農文旅融合項目,帶動農民增收。

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 戴斌:這些美食美物都與農民的豐收密切相關,科技賦能的新場景和消費的新空間,把豐收成果展現在廣大市民和游客的休閑過程中來,領略自然之美,領悟文化之美,體驗生活之美。

新科技 新基建 鄉村“未來感”拉滿

這個假期,鄉村“新科技”扎堆涌現,“新基建”激活“新動能”讓鄉村綠色生活看得見摸得著。

“曬曬太陽”就能玩轉村莊。走進江蘇蘇州常熟蔣巷村,最先“抓住”游客眼球的是眼前這些“長”在屋頂、步道和樹上的“光伏板”。光伏步道兩側,光伏板縫隙里嵌著微型氣象站,實時監測光照強度、溫度濕度,數據傳回供電部門打造的“能源大腦”后,系統會自動優化發電效率。
在四川成都新津天府農博園,巨幅稻田畫大熊貓成為大地畫卷的新主題。收割后的稻谷快速進入糧倉之后,地里的秸稈也沒浪費,通過文創師的一雙巧手與現代工藝的結合,小小的稻草和秸稈迎來了華麗“變身”:“川劇變臉”“哪吒腦海”等創意造型,在東部新區世博園打造出一個“巨型稻草人王國”。

四川天府農耕文化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 袁周平:從“田間廢料”到“創意原料”,“秸稈變形記”是大地回饋的綠色智慧。下一步,我們將結合農耕文化和園區產業特色,引入更多科技元素,比如利用3D打印技術制作個性化稻草人,開發稻草人主題的AR互動體驗等等,讓更多人感受到鄉村的魅力與活力。

在甘肅鹽池灣鄉阿爾格勒泰村,今年,牧民們通過一部北斗手持機和羊群頭上的這個“北斗項圈”實現了數據互聯,精準放牧還不累,北斗三代衛星技術正在重新定義傳統牧業。如今,遠在千里之外的消費者只需輕點手機,便能通過小程序實時追蹤雪山羊的放牧軌跡。
“新基建”激活“新動能”,全國農村的新基建圍繞“數字、綠色、智慧、融合”四大方向發力,目前全國行政村5G覆蓋率超90%。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