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10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強調,深圳等經濟特區40年改革開放實踐,創造了偉大奇跡,積累了寶貴經驗,深化了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特區建設規律的認識。要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培育新動能,提升新勢能,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
殷殷囑托,感恩奮進。五年來,深圳、珠海、汕頭三大經濟特區緊扣市場需求與科技發展前沿,加速培育新質生產力,著力打造具有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有力推動廣東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走在前列。這些科創成果,既是對“十四五”成就的生動總結,也為“十五五”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2025年是經濟特區建立45周年,由廣東省委網信辦主辦、南方新聞網承辦的“改革開放走在前——廣東科創新氣象”主題宣傳活動于10月9日至12日舉行?;顒泳劢垢母镩_放精神與民營經濟等主題,通過真實數據和生動實踐,全面展現廣東科技創新成果與南粵兒女守正創新的時代擔當,彰顯各行各業奮斗的底氣和決心。
深圳:瞄準前沿推動未來產業跨越式發展
1979年到2024年,深圳規上工業總產值創下了從0.61億元到5.4萬億元的奇跡。從華為原生鴻蒙操作系統打破安卓和IOS的壟斷橫空出世,到滿載比亞迪新能源車的巨輪駛向汽車工業曾經最為發達的歐美,深圳制造正邁向深圳“智造”。
深圳“智造”的蓬勃發展,是其作為科技創新策源地的生動寫照。深圳加快建設國家級創新平臺,布局合成生物研究、腦解析與腦模擬、材料基因組等一批大科學裝置。目前,深圳擁有各類創新載體4000多家,建成鵬城實驗室、20家全國重點實驗室、4家廣東省實驗室,獲批建設6家國家級創新中心。
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是引領未來發展、正在“破土而出”的主導技術、重磅產業。近年來,深圳深入實施“人工智能+”“機器人+”行動,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推進全域全時全行業高水平應用,產業集聚效應加速顯現。從“人形機器人第一股”的誕生,到“機器人谷”的悄然崛起,深圳機器人產業的創新活力持續釋放,專利申請量位居全國前列。作為人形機器人的領導者和智能服務機器人的領航企業,截至2024年12月31日,優必選共持有2680項授權專利,其中海外專利484項,發明專利占比57.87%。人形機器人有效專利數量全球第一。樂聚機器人公司突破高性能關節舵機技術,其雙足機器人動態行走控制算法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越疆科技開發出全球首款桌面協作機器人,重復定位精度達到0.02毫米,已廣泛應用于教育、醫療等領域。

同時,深圳以人工智能賦能全產業體系,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元象科技憑借其在人工智能(AI)與3D技術領域的深度交融與創新,從基礎模型訓練、3D內容生產到應用開發,將自研技術貫穿于每一個環節,形成了完整的技術創新鏈條,通過持續提升認知智能和感知智能,打造AI智能體。
港資科技企業扎根前海、快速成長,成為深圳科技發展的新亮點。截至2025年2月,前海港資信息服務業和科技服務業規上企業達55家。在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等深港合作重點領域,前海已擁有三立人、思謀科技、菜鳥網絡、云豹智能、滴灌通、空中云匯等6家港資獨角獸企業,展現了深港兩地優勢互補促進科技和產業發展的巨大潛力。
珠海:補鏈強鏈,培育壯大新興產業
智能貨運無人機、“陸地航母”、載人飛艇、無人機蜂群作戰系統……在第十五屆中國航展上,首次設置的“低空經濟館”吸引了社會各界目光,前沿的科技裝備讓人們紛紛感嘆“未來已來”。
低空經濟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珠海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珠海依托“雙年舉辦中國航展、單年舉辦亞洲通航展”的“雙航展”平臺,出臺《珠海市支持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等系列政策,用“制度創新”為低空經濟筑牢發展根基,打造“低空之城”產業新樣本。
低空經濟要“飛起來”,更要“飛得穩”。珠海中科慧智科技基于AI算法訓練低空安全大模型,打造城市級數智底座平臺,配合算力服務中心,為區域低空經濟業務提供底層數據支撐。

此外,珠海正加快新能源、新材料、集成電路、生物醫藥與健康、智能裝備等新興產業延鏈補鏈強鏈,促進上下游產業集聚。納思達歷經多年的技術積累,從打印通用耗材向汽車超聲波雷達芯片跨越,打破國外打印機主控芯片壟斷。普強時代自主研發的“普強深思大模型”以突破性算法架構,為復雜業務場景提供擬人化、高精準度的智能交互解決方案。
科技創新引領新興產業的崛起與協同發展。為深化琴澳產學研合作,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依托澳門大學三大國家重點實驗室,在芯片設計、中藥質量研究等領域開展聯合攻關,推動澳門重大科研成果在橫琴乃至粵港澳大灣區實現轉移轉化。廣東省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聚焦認知神經網絡、類腦智能芯片、類腦計算系統、金融工商智能技術、智慧生物醫藥和健康醫療技術,成為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珠海以及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西點”的重要科技力量。
汕頭:以僑為橋,構建全域開放新格局
45年前,在龍湖區西北角1.6平方公里的灘涂上,汕頭踏出特區建設的新征程。45年后,汕頭地區生產總值突破3000億元,逐步成長為開放繁榮的現代化濱海城市。
“本土一個潮汕、海外一個潮汕、海內又一個潮汕?!弊鳛橹麅S鄉,汕頭充分發揮僑鄉優勢,推動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45年來,全市累計批準外資項目近6500個,實際利用外資100.33億美元,其中約八成為僑資。
2014年設立的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成為全國唯一以華僑和文化為核心概念的國家級發展平臺。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設立了首個面向華僑華人及投資者的專業代辦服務平臺,覆蓋企業設立登記、印章刻制、銀行開戶及稅務信息登記全流程,吸引越來越多的企業“擇良木而棲”。

當小巧的機器人跳起極具節奏感和表現力的英歌舞,靈活的機械關節仿佛為它的舞姿注入了無窮的力量……在今年第二十一屆深圳文博會上,廣東群宇互動科技公司研發的18個英歌舞機器人“好漢”驚艷亮相,引發網友熱議。18個英歌舞機器人背后,是汕頭以科技創新賦能傳統產業的縮影。近年來,汕頭涌現出群宇互動、奧飛娛樂、西隴科學等一批科技型企業,在動漫IP衍生品、化學試劑等細分領域形成創新優勢。
實現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是破解發展難題的必然選擇。汕頭正加快建設區域創新中心,在科技創新與產業突破上取得系列成果?;瘜W與精細化工廣東省實驗室主攻“碳中和化學與化工、高端精細化學品、高端化工裝備”三大方向,成功開發二氧化碳捕集與轉化利用新技術,推動綠色技術落地。為促進科研成果落地生根,汕頭科學城加快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鏈,集中資源開展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電子信息、大健康產業關鍵核心和共性技術攻關。
四十五載風雨兼程,四十五年創新不止。深圳、珠海、汕頭三大經濟特區始終勇立潮頭,從產業升級到創新驅動,成為中國改革開放最生動的注腳。
面向未來,三大特區將持續弘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的特區精神,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動力,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注入強勁動能。
南方網、粵學習記者 劉單燕 李潤芳
實習生 趙憶閩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