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查看答案
▼
不一定
“多喝水就能防秋燥”這種說法不完全對。燥邪傷人的核心原因是“津液虧虛”。中醫的“津液”是飲食水谷經脾胃運化而生成,是機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廣泛分布于全身,包括水、唾液、胃液、關節液等。
一方面,喝水是防秋燥、補津液的重要基礎,及時適量補水能為津液生成提供關鍵的物質原料,可以暫時緩解“津液不足”引發的燥象,如口干口渴等,但并未解決根本問題。因為中醫認為,水液需經過脾胃運化轉輸(胃腐熟水液、脾吸收轉化),再依賴肺的宣降布散(將津液輸布至體表、孔竅)、腎的蒸騰氣化(調節津液代謝),才能轉化為真正濡養全身的“津液”。
若脾胃虛弱(如秋涼傷脾致運化無力)、肺燥失宣(燥邪傷肺致布津不暢)或腎陰不足(陰虛生燥致津液生化無源),即便攝入足量水分,也難以轉化為有效津液,甚至可能因水液運化失常積成濕濁;且秋燥不僅是“津液不足”,還常伴隨“燥邪傷肺”引發的咳嗽、鼻癢,或“陰虛內熱”導致的皮膚干燥、大便干結,這些僅靠喝水無法緩解,需從調理臟腑功能、滋陰潤燥入手解決。
另一方面,中醫防秋燥遵循“滋陰潤肺、生津潤燥”的原則,可通過飲食、中醫調理等方式進行。在飲食方面,推薦選擇滋陰、潤肺、生津的食材;在調理方面,推薦按摩兩個穴位,每天按揉1~2分鐘,以有酸脹感為宜。一個是中府穴,按揉可疏通肺經,緩解咽干、咳嗽等不適;另一個是照海穴,作為腎經要穴,按揉它能起到滋陰潤燥的作用,有助于改善口干癥狀。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