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瑞金機場首航、貴州花江峽谷大橋通車、四川夾金山隧道開通——連日來,贛黔川革命老區三個標志性工程相繼建成投用,不僅為地區交通、物流暢通提供了堅實支撐,也成為當地文旅火熱的“流量擔當”。
革命老區是黨和人民軍隊的根,是中國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見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吃水不忘掘井人。我們絕不能忘記革命先烈,絕不能忘記老區人民,要把革命老區建設得更好,讓老區人民過上更好生活。”
今年是中央紅軍長征出發91周年。江西瑞金、貴州北盤江、四川夾金山,這三個紅軍長征的重要地理坐標,見證曾經艱險的長征路逐漸變為通途。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革命老區部署實施了一系列支持措施和重大項目,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沿著草鞋踩出的“紅飄帶”,一座座現代化交通工程拔地而起,一張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加速成型,助力老區經濟社會發展按下“加速鍵”,吸引更多的人流、物流、資金流,繪就新時代革命老區振興新圖景。
交通蝶變 長征沿線老區不再山高路遠
剛剛過去的國慶中秋假期,贛州瑞金機場航站樓內客流涌動,“紅都瑞金歡迎你”打卡處排起長隊。
9月28日,瑞金機場正式通航,飛機的轟鳴聲劃過紅都山巒。“跟著課本去旅行,不到3小時直達長征起點!”從北京飛來的航班剛落地,游客畢盛雪就帶著娃直奔紅井、沙洲壩等革命舊址群。

2025年9月28日,由中國國際航空執飛的北京大興至瑞金航班飛抵瑞金機場后通過“水門”。新華社發(楊鑫 攝)
機場通航這一刻,贛南革命老區人民已等待90多年。1932年,紅軍在福建繳獲一架飛機,命名為“馬克思”號。消息傳回瑞金,蘇區群眾用最原始的工具平整出一片簡易機場,期盼著屬于自己的飛機降落,卻未能如愿。如今,這片紅色熱土架起了連接全國的“空中橋梁”,老區的綜合交通體系建設迎來歷史性突破。

2025年4月28日拍攝的貴州花江峽谷大橋。新華社記者 向定杰 攝
黔西南的群山之間,北盤江上,“世界第一高橋”花江峽谷大橋,迅速成為假期熱門旅游目的地。
大橋之上,云霧繚繞。貴州交投集團工程師王淞鈺手扶欄桿,百感交集,目光所向是峽谷深處一座建于1898年、由14根鐵鏈組成的花江鐵索橋。
1935年4月,中央紅軍右路縱隊挺進黔西南,死守花江鐵索橋這一戰略要沖,確保紅軍主力順利搶渡北盤江。
新舊兩座橋,一上一下,挨得很近,但其間卻橫跨著百年歷史風云,見證著血與火的艱辛歷程。被稱為“地球裂縫”的北盤江花江大峽谷,曾是極難通行的天塹。而今,飛虹橫跨,將兩岸車程從2小時縮短至2分鐘。

拼版照片:上圖為2020年5月拍攝的貴州花江峽谷鐵索橋(新華社記者蔣成攝);下圖為2025年9月27日拍攝的晚霞中的花江峽谷大橋(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歐東衢攝)。新華社發
放眼“地無三尺平”的黔貴大地,3.2萬座橋飛山越谷,托起一個全新的“高速平原”。
川西高原,剛通車的國道351線夾金山隧道車流不息。不用再去山上轉兩個小時的盤山路、翻海拔4114米的埡口,10分鐘就能穿過夾金山,這讓許多外地游客和貨車司機倍感輕松。

2025年9月24日拍攝的四川夾金山埡口(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胥冰潔 攝
1935年6月,中央紅軍行軍至此,以舍生忘死的信念克服惡劣環境,成功翻越大雪山,在懋功與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翻開長征史上新的一頁。
“原來的路彎多、坡陡、路窄,每年冬季冰雪封路3個月,這下終于可以全年暢行了。”紅軍后代、小金縣達維鎮夾金村村民劉華青說。
近年來,四川持續加大革命老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紅軍飛奪瀘定橋的大渡河架起高速公路橋梁,走過的松潘草地通了動車,爬過的大雪山開通隧道……革命老區的交通發展日新月異。
賡續傳承 長征精神激勵攻堅克難
當年,紅軍將士用頑強意志征服長征路上千難萬險;今天,工程建設者用科技、智慧與汗水破解一個又一個施工難題。

這是2024年9月23日拍攝的江西瑞金機場(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楊鑫 攝)
道面平均紋理深度不小于0.4mm,是瑞金機場跑道的設計標準。這些肉眼幾乎看不出來的凹凸紋理,關乎抗滑性能,是飛機起降時輪胎與道面間的“生命紐帶”。
項目總工程師劉文帶領團隊打響了一場精密攻堅戰。他們給每一把排刷編號建檔,設定嚴格的使用壽命;手持溫度計,根據氣溫變化精準調節道面關鍵工藝的施工時序。炎炎烈日下,歷經三個月奮戰,跑道表面紋理檢測合格率從91%提升到98%。
對極致細節的追求,是超級工程的質量保證。
花江峽谷大橋總工程師劉豪隨身攜帶的平板電腦里,儲存了6萬余張橋梁施工圖紙、圖片,以及數以萬計的施工數據。
2022年,破土動工;2023年,主塔封頂;2024年,主纜完成;2025年,大橋合龍……“回顧大橋建設歷程,看起來不到4年,實際上脫胎于中國橋梁長期的積累。”劉豪說,建設者扎根大山,先后攻克了一大批關鍵技術。

2025年9月28日,車輛行駛在貴州花江峽谷大橋上(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面對峽谷強風,工程師引入多普勒激光雷達測風系統,24小時自動采集風場數據;在大跨徑鋼桁梁吊裝環節,工程師研發“智慧纜索吊裝系統”,在600多米高空實現毫米級精準對接……
一系列新科技、新創造,也在川西高原屢建奇功。
夾金山隧道穿越小金弧形構造帶,埋深達1400米,軟巖、變形、坍塌、瓦斯等地質問題突出。建設團隊首創平行導洞“TBM+鉆爆法”及主洞鉆爆法綜合施工工法,在高原高寒環境下,創下三項全國普通公路隧道TBM施工紀錄。

2025年9月28日,中鐵十一局的工人在四川夾金山隧道內進行收尾巡查施工。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夾金山生態環境敏感脆弱,建設團隊優先采用低污染、低能耗的技術工藝,有效減少對周邊環境擾動,同步兼顧生態修復。
大雪山上,紅軍長征翻越夾金山紀念碑巍然挺立,閃耀著信仰的光芒,激勵后來者不畏艱險、攻堅克難。
蜀道集團夾金山隧道項目臨時黨支部書記朱樹林說,項目組建黨員突擊隊,在急難險重任務中沖鋒在前,助力項目全速推進,最終提前3個月完工。
通途致遠 續寫振興發展新篇
瑞金市葉坪鎮王屋村村民王福生沒想到,瑞金機場的修建,讓自己提前住上了新房子。
2019年,王福生正愁沒錢翻修已有20多年的老宅,得知所在村民小組被納入瑞金機場拆遷范圍。2023年,一家人搬進180平方米的安置小區新房。
不僅村民住房條件改善,村里還依靠征拆補償的集體資金投資光伏、商鋪、倉儲等產業,實現穩定“造血”,一躍成為當地“首富村”。
又何止一個村。機場通航讓贛南閩西680萬革命老區群眾有了“家門口的機場”,也讓石城的荷花燈、安遠的三百山、長汀的“鳳凰城”、武平的丹霞景……從此乘上“空中通道”的東風。
在貴州,花江峽谷大橋建成后,橋下人家也駛入鄉村振興的“快車道”。
35歲的林國權在橋下開了一家民宿,大橋建設期間他在社交媒體上更新大橋美景。他說,現在是“靠橋吃飯”,國慶中秋假期26間房天天爆滿,節后也不缺訂單。

2025年9月27日,在貴州花江峽谷大橋附近,林國權(左)在自家民宿和員工坐在一起交流。新華社記者 向定杰 攝
設計之初,花江峽谷大橋就融入橋旅、體旅、研學等功能,游客不僅能鉆進橋體走玻璃棧道,還能乘坐觀光電梯上到橋塔喝咖啡,感受攀巖、滑翔傘、無繩蹦極等極限運動的驚險刺激。
大橋所在的貞豐縣縣長李祖平說,后續將開發低空飛行、峽谷索道等產品,打造“天上看、橋上玩、峽谷游”的立體化旅游格局。
暢達的交通網絡,激活了長征沿線革命老區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一池春水”。
紅軍長征時在小金縣留下許多寶貴的革命歷史遺跡。夾金山隧道通車將達維會師遺址、碧峰峽、四姑娘山等優質景區串聯起來,當地借機推出“長征+戶外+研學”特色路線,打造了一批紅色美麗村莊,游客可以吃紅軍菜、走紅軍步道、購紅色文創產品,沉浸式感受長征精神。

這是2025年9月28日在四川省小金縣拍攝的夾金山隧道出口。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隧道口就在我家門前!”夾金山下夾金村,53歲的喻益青一家從2017年開始就經營民宿,專門接待體驗紅軍長征路的外地游客,剛忙完隧道通車后的第一個國慶中秋假期客流高峰,他高興地說:“夾金山,小時候我跟著父親爬,現在我要領著更多游客爬!”
目前,小金縣還在建設山地軌道交通項目,未來將形成一條穿梭在密林和峽谷之間的“雪山專線”,吸引更多游客前來觀光旅行。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銘記偉大長征精神,現代化交通筑起發展坦途,革命老區書寫“不負歷史、不負人民”的振興答卷。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