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屆世界中國學大會即將召開,為回望“中國學”發展歷程提供了契機。世界關注中國、渴望認識中國,中國學自然也就產生了。這一自誕生起就以交流與闡釋為主軸的學術脈絡,從片斷式的好奇走向系統化的建制,既影響了世界歷史,大幅擴增了文化交流、文明互鑒的廣度和深度,也塑造了當下跨文化對話的可能。

世界中國學大會官方海報。主辦方供圖
中國因其體量之大、影響之廣,早就引起域外關注。在日本,漢學自14世紀已蔚然成風;在歐洲,馬可·波羅率先推開了一扇關于中國的想象之窗。而真正把中國話語帶向歐洲并以文獻形式保存,則始于16世紀——以利瑪竇(Matteo Ricci)為代表的一批耶穌會士,他們給中國帶來地圖、歷法等西學成果,也把中國文獻、技藝和地圖帶向歐洲,奠定了跨文明理解的第一批文獻基礎。其與中國士大夫的交游往來,更為人津津樂道,傳為佳話。
17世紀,歐洲對中國的好奇逐步轉為多元化的學術活動。大量耶穌會士書信、旅行報告與中文文獻得到譯介與匯編,滋養了歐洲知識界哲學思辨和公共議題的討論,甚至掀起了“中國熱”,部分歐洲知識分子視中國為“理性倫理”的理想投射。啟蒙運動的思潮、重農學派的理論,乃至歐洲現代科層制度的形成,無不被打上中國文化的烙印。
1814年,法蘭西學院設立首個漢學教席,學院式、專業化的中國學研究自此開啟。法國、英國、德國等歐洲多國均在19世紀形成了獨特的中國學脈絡、建立了專門的學術機構。
美國則在二戰后主導了中國學學界的一次重要變革。面對冷戰框架下國際格局的需要,對應以語言、文獻為主的傳統“漢學”,費正清等學者在哈佛大學等高校建立了以社會、政治、經濟為焦點的“現代中國研究”,促使中國學從“語言+古文本”拓展到政治、經濟、社會史與現代化問題的綜合考察。歐美西方對中國的研究進一步系統化。

2024年10月27日,第二屆世界漢學家大會在福建南平舉行,活動上舉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示吸引許多參會嘉賓前來參觀體驗。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
1978年后,中外文化交流進入新階段。西方學術圈獲得了更多中文第一手材料,中國高等教育與研究機構也開始參與國際合作,雙向對話替代了單向“審視”,中國學呈現出多學科交叉、比較史學與全球史視野的特征。同時,學界也開始反思早期漢學的局限:殖民話語的遺留、語境遷移中的誤讀、以及對知識生產權的集中等問題,促使人們倡議更為平等的學術模式。
可見,中國學大廈的鑄成并非一日之功,而賴于多源材料、翻譯傳統、建制設置和跨文化實踐長期以來的共同壘砌。作為跨文化交流和闡釋的學術領域,中國學既孕育過深刻的思想啟迪,也碰撞出絢爛的文明火花。
同時應當看到,中國學無法完全獨立于世界局勢與國家力量而存在,因此始終存在內生張力,也難免包含誤讀與偏見。正因如此,當代世界中國學力圖在面對這些歷史既有的同時,借助數字人文、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因應世界變局,建構更加平等的交流機制——既要有深厚的文獻工夫和數據支撐,也要有包容平等的對話方法,力求減少跨文化理解的單向性與刻板化。

2025年9月17日,陜西西安,2025年世界互聯網大會文化遺產數字化論壇開幕。圖為外籍參會者體驗數字化項目。中新社記者 李一璠 攝
中國學從歷史中走來,今天仍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世界中國學大會既是學術成果展示的舞臺,也更應成為檢視歷史脈絡、糾偏失衡認知的平臺,成為推動中外學術共同體互信合作的開放場域、文明互鑒的堅實橋梁。
中新社記者 韓禹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