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3日至15日,第二屆世界中國學大會將于上海舉辦,主題為“世界視野下的歷史中國與當代中國”。以中國為研究對象的漢學、中國學,在幾經范式轉換之后,迎來世界中國學的篇章。這一由中國倡導、世界參與的學術范式,是“關于中國”的知識探求,也是“為了世界”的智慧啟迪。它在當代適逢其時、亦愈發勃發。

世界中國學大會主視覺示意圖。主辦方供圖
以返本啟新知。中華文明綿延悠長,世界對中國的關注與研究也由來已久。從馬可·波羅、利瑪竇等始開先河,到晚近歐洲、美國相繼成為國外中國研究重鎮,迭代中的范式,逐漸習慣以“他者”視角,將中國僅僅作為觀察與剖析的客體。而研究本身,則越發局限、受制于西方學術體系與話語主導。由此便有了中國學家譚中的著名發問:卷帙浩繁的中國學研究,為何常常“沒有中國”?這是主體的缺失!
事實上,中國研究的“主體缺場”,不僅遮蔽了很多中國的真實形象,也使中國學研究本身陷入概念、范疇與現實的割裂,阻滯了新知的迸發。為有源頭活水來,倡導以中國的歷史脈絡、實踐邏輯、文化內核“打開中國”的世界中國學,正是對這一桎梏的突破,超越的尋求。讓研究獲得回歸主體本源的真實與豐富。讓亟待掙脫窠臼的中國研究,通過世界中國學開啟新境,是世界中國學的題中應有之義。

2024年10月22日,2024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甘肅班團隊22個國家的青年漢學家,走進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大地灣遺址參觀并進行專題研修。中新社記者 李亞龍 攝
以探賾獻智識。中國研究的歷史綿延與當代勃興,根植于中國發展實踐所蘊含的巨大魅力與時代價值。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書寫了經濟快速發展、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跡。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在脫貧攻堅、科技創新、生態文明等方方面面繪就華章。與之同步生發的,是被國外一些學者,視為所謂“中國學荒村”的亞非拉國家,也紛紛開啟中國研究。
旨在為人類文明作出貢獻的中國,樂于與世界分享經驗與理路。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有何新的選擇?破解全球性增長乏力、治理赤字等迫切難題有何可行方案?中國的經驗、價值與智慧,都潛藏于這一鮮活的文化生命體之中。探賾索隱、經世致用,也是世界中國學的題中之義。既可讓世界讀懂中國,亦搭建起共同智識的橋梁。

2024年12月4日,2024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講好中國式現代化故事:方法與效能”專題論壇在廣州舉行。中新社記者 陳驥旻 攝
以共話促互鑒。世界中國學力圖通過跨文化對話,打破話語的失衡,也打破不同地域研究“各自為政”的局面。以期建立的,是“共話”與“眾學”的“合聲”。如加拿大歷史學家卜正民所說,世界中國學的“世界”二字,就是強調克服文化間的交流障礙,倡導通過平等對話,增強彼此理解來彌合國與國、文明與文明之間的認知鴻溝。
文明互鑒是中國的鮮明主張。搭建世界中國學這一平臺,使不同學術傳統、理論視角和研究方法在關于中國的議題上碰撞、交融,本身便是文明互鑒生動而深入的體現。它承認,文明是多彩、平等的,沒有一種文明可以凌駕于其他文明之上。當今世界正處于文明發展的十字路口,世界中國學以“共話”激蕩思想,也為繁榮人類文明百花園,注入思想與文化活力。

2025年7月,第十一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在山東曲阜啟幕,本屆論壇以“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文明間關系與全球現代化”為主題。 中新社記者 梁犇 攝
世界中國學,是學問生生演進的必然發展,也是時代的選擇、世界的選擇。浦江潮涌,第二屆世界中國學大會,來自全球的約500位知名專家學者濟濟一堂,將為世界更好辨識中國、推動共同進步,凝聚起更大的共識與力量。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