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南市措美縣措美鎮當許社區,喇嘛森康遺址靜默在暮色中。65歲的多吉老人在遺址前久久佇立,陷入回憶。
老人蹲坐在遺址紅色大門前,抓起一把土在手心揉搓。“這地方,見證了我們家過去的苦,也生出了今天的根。”老人感慨地說。這感慨背后,是多吉一家跨越半個多世紀的命運變遷。
民主改革前的當許村,一個冬夜,寒風凜冽。多吉的父母和兄弟姐妹蜷縮在牛圈旁一根柱子支撐的破棚下棲身。空間極小,家里8口人夜晚睡覺只能像“疊石片”一般人擠人。最小的哥哥餓得睡不著,哭鬧著要吃的。阿媽把最后的半勺糌粑塞進他嘴里,低聲安撫說:“別出聲,管家手里的鞭子晃著呢!”一件破衣充當被子,鞋子就是枕頭。刺骨的寒風裹挾著雪花,從千瘡百孔的棚子縫隙灌入。
回憶著父親和兄長講述的往事,多吉老人不自覺地攥緊了拳頭。饑餓與鞭影是家人昔日的記憶。
1959年3月,曙光降臨。當解放軍蹚著深雪來到村里時,多吉的哥哥旦增群培光著腳離開窩棚去找解放軍,并為解放軍帶路。在解放軍的行軍鍋里,他吃了生平第一次飽飯。
同年秋收,父親將鼓鼓囊囊的牛毛糧袋重重放在窩棚中間的地上。看著袋子里的青稞和豌豆,這位飽經風霜的農奴用皸裂的手拍打著糧袋,堅定地對家人說:“這是解放軍分給我們的糧食,我們要跟共產黨走!”
1964年,多吉全家開始動手建造自己的房子。父親夯土筑墻,最小的哥哥爬上房梁,系上象征吉祥的哈達。母親撫摸著新砌的土墻,落下淚來:“終于住上了屬于自己的房子!”
居住環境是時代變遷最直觀的縮影。1964年,哥哥旦增群培建起了擁有“兩根半柱子”的婚房,1988年,家里的余糧換來木材,建起全村第一棟二層樓房。2019年,全家遷入當許社區新建的現代化藏式陽光暖房。
在多吉家客廳柜子最高處,一個蒙著潔白哈達的搪瓷缸被奉為傳家寶。缸身上“為人民服務”的紅字歷經歲月依然醒目。這是1959年解放軍送給父親拉旺的。1962年,哥哥旦增群培成為家族的第一名共產黨員,父親鄭重地將搪瓷缸傳給了他。
2002年“七一”建黨紀念日,哥哥又為侄女佩戴上黨員徽章。如今,已有17枚黨員徽章別在多吉家族成員胸前。
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2024年藏歷新年,越野車的喇叭聲打破了村莊的寧靜。小侄孫興奮地舉著手機向多吉報喜:“舅公,我被上海交通大學錄取了!”手機屏幕上,“信息技術專業”的電子錄取通知書格外耀眼。
“當年哥哥光著腳逃命,如今我們坐飛機送娃上學。”多吉細數著家族的變化:這些年,家中走出了18位大中專畢業生、12名公務員。
暖房窗外,重孫女的無人機掠過喇嘛森康遺址修復后的三層土樓,螺旋槳的氣流在房頂嗡嗡作響。
暮色漸濃,多吉望向自家房子,家門口的太陽能路燈準時亮起,投下潔白的光暈。他攤開手掌,風輕輕卷走了掌心的舊土。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