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 張小宓
從“候鳥導游”到“專家型從業者”,從“大巴車打卡觀光”到“個性化故事定制”,從“冬季寂寥村落”到“全季旅游熱土”,新疆旅游的飛速發展,從3位新疆旅游從業者的職業軌跡和親歷的變化中就可以感受到。
他們的經歷,折射出新疆旅游季從曾經的“半年紅火”到“四季常青”,記錄了游客需求從“看風景”到“探文化”的升級,見證了旅游富民惠民,帶動更多群眾吃上“旅游飯”,在家門口就業增收的生活新圖景,見證著文化旅游業成為幸福產業。
“強化文旅融合,促進文化旅游業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對新疆文旅產業發展作出了最新指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新疆旅游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旅游業態日漸豐富,不斷促進文旅深度融合,滿足游客旅游新體驗新感受。
如今,新疆旅游風景中滿是故事,體驗有了溫度,更讓旅游發展的紅利惠及每一位參與者。
從“候鳥”到“專家”
“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讓我們旅游人倍感振奮,也讓我們更有信心迎接和共創新疆文旅更美好的未來。”44歲的英文高級導游秦琦說。他至今仍記得2008年進入旅游行業、從事地接導游時的情景。“那時候,過了‘十一’新疆就沒什么游客了。疆內導游是‘候鳥導游’——每年5月到10月在疆內帶團,之后有些人會擔任出國領隊,有些則去國內其他城市帶團或者充電學習。”
隨著旅游基礎設施完善、旅游業態豐富,越來越多的景區景點在冬季敞開大門迎接疆內外游客,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等地州均打出“全時旅游”的概念,旅游旺季不斷延長,全年都有來疆旅游團。
這幾天,秦琦剛接到10月下旬的南疆團訂單,“秋季的南疆進入又一個旺季,溫度適中,陽光正好,胡楊也在最佳觀賞期。”
在秦琦帶團過程中,新疆旅游線路越來越豐富、國家5A級景區數量越來越多,沿線“小而美”的景區景點也日漸增多。
景區內的游玩項目也日漸豐富。天池是秦琦帶團常去的景點之一,自然景觀之美常讓他帶的游客感嘆:“這個景色,眼睛都不夠看了。”以前游玩方式主要以看湖拍照、坐船為主。現在,在景區可以乘馬牙山索道換個角度看天池,也能去天山天池民俗風情園品嘗美食、賞民俗、看歌舞表演,或者在木棧道徒步慢行。“賞景體驗的方式和內容越來越多,半天都玩不過來。”秦琦說。
帶團時,秦琦介紹十二木卡姆、音樂“活化石”蘇爾、汗血寶馬等內容時,游客們都非常感興趣。“以前并不是隨時能看到,要到特定的節假日或舉辦大型活動時才有。現在越來越多的地州推出了常態化的馬術、刁羊、歌舞表演,游客很方便就能現場觀看、親身體驗。”秦琦說。
“游客的需求也在變。”這幾天,秦琦通過視頻,和即將來新疆旅游的上海游客溝通行程,對方提出請他推介幾本關于新疆的書。秦琦立刻拿出十幾本自己覺得好的書,擺了一桌子給游客介紹。
以前秦琦遇到過游客讓他推薦好吃的、好玩的,在哪兒買特產好,這是第一次有游客讓他推薦書。“現在導游的講解也不能只停留在山有多高,水有多長,不能簡單地背導游詞,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掌握地理、歷史、民俗等多方面的內容,才能滿足不同游客的需求。”秦琦說。
2021年,秦琦考上了旅游管理專業研究生,身邊的同行也紛紛學習地理、動植物、歷史、歌舞等方面知識,朝著“專家型導游”的方向努力,為游客提供更專業的旅游服務。
定制有故事的旅行
為上海情侶準備浪漫求婚驚喜,為四川的歷史愛好者定制“歷史尋蹤”之旅,為北京來的一家四口設計親子研學產品……新疆小羊軍團探險旅游俱樂部旅游定制師張倩,正在為游客量身定制金秋新疆深度旅行方案。在她看來,定制旅行不僅能帶人去風景里,更能為游客打造有故事的旅行,留下專屬旅游記憶。
同是金秋阿勒泰之旅,線路相近但玩法各不相同。同樣是禾木白樺林中,面對情侶游客,新疆小羊軍團會安排攝影師在遠處保障安全并用長焦鏡頭記錄,由領隊帶兩人“無意”徒步到預定地點,提前用石頭擺成的巨大“心”形,里面是姓名的縮寫。對于喜愛歷史的游客,會帶著他們參觀“百年老屋”,了解禾木村地理全景、舊貌新顏,了解毛皮滑雪板制作方法。對家庭游的客群,則會由領隊帶著孩子在白樺林里撿拾落葉等,做成擺件帶回去。
張倩學的是旅游管理專業,2009年加入旅游行業以來,圍繞著傳統大巴車觀光游、AA戶外徒步特種旅游、定制小包團等旅游方式,她先后擔任過導游、戶外領隊、計調,從2020年開始私人定制線路設計,為游客提供更個性化的服務。
定制游第一步,張倩不是給游客設計線路,而是先讓游客做一份“問卷”——通過溝通了解游客的旅行初衷、興趣愛好、飲食習慣、對旅行明確或模糊的期待,用自己的旅游經驗幫游客找到旅游需求。“這種‘指南針里沒有的知識’和‘地圖上找不到的體驗’,是AI和攻略無法替代的,也是我們能為客人提供的最大價值。”張倩說。
去年在定制伊犁草原行程時,張倩根據游客提供的零星信息,多方打聽,為一位兒時在新源縣生活過的游客精準找到了那些已半廢棄的舊址,還找到了一位該游客父親戰友的孩子,讓旅行超越了觀光之旅的意義。
張倩說:“新疆值得游客深度游,值得多次反復來。”她會推薦游客去當地牧民家品嘗酸奶、去農民家購買特產,和農牧民合影,并且建議大家故地重游時帶著照片當禮物再去做客。她希望游客離開新疆時,帶走的不僅僅是關于風景的照片、視頻,還有故事、感動和新的朋友。
家門口享受旅游紅利
每天7時,布爾津縣禾木喀納斯蒙古族鄉禾木村馬隊隊長葉爾肯·沙衣普拉和同伴們就準時出現在馬隊前,迎接預約騎馬看日出的游客。
59歲的葉爾肯從小在禾木村長大,見證了禾木的旅游發展。
以前葉爾肯也和父輩一樣,養牛牧馬,每年秋天賣小牛犢、小馬駒來掙錢。從上世紀90年代,村里迎來熱愛攝影的游客,2000年之后陸續來了徒步、包車觀光游客。
葉爾肯司空見慣的景色,游客們看不夠、拍不夠,擠牛奶、做土肥皂這些日常活兒,游客也會好奇地問這問那。那時候葉爾肯不知道什么是旅游,看著游客也覺得很新奇。
2008年,村里成立了馬隊,葉爾肯第一時間帶著家里的馬加入馬隊,并當了開票員,2014年起擔任馬隊隊長至今。馬隊從最初的15人、30匹馬增加到現在的300人、600匹馬。
馬隊成員都是禾木村村民,現設5條線路,最近的往返4公里,最遠的往返12公里,還可以根據需求來定制騎行路線。價格也根據時間和距離長短不等,更加透明化、標準化。
9月以來,馬隊每天能接待600名左右的游客。今年最高紀錄是日接待量1500人,去年最高紀錄是日接待量2000人左右。
2010年開始,葉爾肯和妻子將自家房屋租給游客。2015年,專業人員租下他家7間房開起民宿,生意非常好,每年6月至10月中旬基本都是滿房。“現在冬天熱熱鬧鬧的,來滑雪的,來拍雪景的,晚上還有篝火晚會,大家唱歌跳舞,過節一樣。”葉爾肯說。
隨著禾木旅游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加入。現在禾木村幾乎家家戶戶都以不同形式參與到旅游業中。有人擔任馬隊隊員、有人用自家房屋經營民宿、有人售賣特產。
葉爾肯的小兒子加那提·葉爾肯大學畢業后,也回到了村里工作,村里越來越多的返鄉大學生就業、創業。年輕人還踴躍嘗試新職業:民宿管家、滑雪教練、旅拍店工作人員、咖啡師、甜品制作師……鄉村旅游新職人隊伍不斷壯大。
葉爾肯記得他年輕時冬季交通不便,秋天就要囤過冬的面粉、白菜、土豆,那時冬天從布爾津縣到禾木村要用馬拉雪橇,花3天左右的時間,“現在冬季再大的雪也不怕,同樣的路程只要三四個小時就行。想去哪兒,想買什么方便得很。”
“旅游對我們生活改變太大了。”葉爾肯說,以前的收入主要就是秋天賣牛犢馬駒,現在民宿年收入有20萬元、馬隊年收入有6萬元,日子過得紅紅火火。除了收入增加,生活方式和思維也在變化,他去過黑龍江考察學習冰雪游,和家人一起去北京等城市旅游。
“大家在家門口就掙了錢,那么多游客說喜歡這里,羨慕我們生活在這里,我太高興了。旅游也讓我交到了全國各地的朋友,我請他們到家里做客,他們也邀請我去他們那兒玩。”葉爾肯說。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