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周夢凡)“這是咱七橋村手工做的紅薯粉條,用的是純紅薯,煮著口感很好!”清晨,在七橋紅薯粉加工廠,村支書陶澤武舉著手機直播,鏡頭掃過村民分揀的身影。在荊門市東寶區子陵鋪鎮,以八角村王梅、七橋村陶澤武、金泉村陳滟雪為代表的3名“網紅支書”,憑借“手機當農具、直播做農活”的探索,為鎮里的特色農業打開新銷路。截至目前,3人累計帶動鎮內特色農產品線上銷售額超30萬元,推動3個行政村形成“一村一品”雛形,帶動相關村農戶戶均年增收約1萬元。
直播賦能,讓“本地貨”走出村口
“以前村里種的紅薯,只能等收購商來,價格壓得低;現在我們把紅薯二次加工成粉條,通過直播讓外地客戶直接聯系我們。”這種“曬真實生產、講鄉土故事”的直播方式,使七橋村紅薯粉條每月線上訂單穩定在500斤左右,比此前單純靠線下批發多了3成銷量。
八角村支書王梅則把村里傳統的“趕集文化”搬到線上,打造“八角云趕集”。每逢周六,她會帶著鏡頭逛村里的雪棗制作、蔬菜采摘、共富菜園。這種接地氣的直播,單場觀看量多在1萬人次,帶動土雞蛋、手工掛面等10余種本地農產品線上銷量逐步提升。“咱不搞虛的,就把村里真實的東西拍給大家看,市民信得過才會買。”王梅說道
據統計3位“網紅支書”累計開展農產品直播、文旅推介活動58場,涵蓋紅薯粉條、本地桃子、土蜂蜜等鎮內特色產品,其中七橋村“手工粉條”通過短視頻宣傳,全網瀏覽量超6萬次,逐步積累了一批穩定的周邊城市客戶。
產業造血,從“賣產品”到“建鏈條”
“直播不是只賣貨,更要讓產業能穩住、能發展。”陶澤武在粉條直播有了銷路后,牽頭擴大規模。如今,七橋村紅薯種植面積從最初的300畝擴展至800余畝,還帶動周邊金榜、美滿、棗店等村部分農戶加入種植,預計戶均年收入能多1000元左右。
金泉村支書陳滟雪則結合子陵鋪鎮“圣境山文旅”的資源稟賦,把直播間變成“鄉土導游臺”。她常帶著鏡頭逛圣境山的桃園、特色農莊,還會在直播里告訴網友“從荊門城區開車到村里只要15分鐘”“摘完桃子能去圣境山看滑翔傘”。這種“農旅結合”的宣傳,讓金泉村的桃子銷量比往年增長了兩成,今年國慶假期村里20余家農家樂的接待量也明顯增長,日均能接待50-80人次。
黨建引領,從“個人試”到“抱團干”
“一個人直播能賣些貨,大家一起干才能走得遠。”子陵鋪鎮黨委鎮長表示,鎮里沒有搞“批量打造網紅”,而是推出“7890”網紅支書計劃,針對3位支書的探索,提供務實支持,邀請荊門本地電商平臺的專業團隊,開展了基層干部直播實訓,教大家“怎么拍生產場景、怎么跟網友互動”。
為避免“各自為戰”,鎮黨委還推動3個村“抱團合作”,八角村的“云趕集”平臺,接入了七橋村的粉條、金泉村的桃子,形成“一村直播、多村供貨”的模式;金泉村在推介農旅時,也會順帶宣傳八角村的雪棗、七橋村的粉條,讓游客能一次性采購。從直播間的初步“試水”,到田間地頭的扎實“實干”,子陵鋪鎮的“網紅支書”們未曾追逐“爆款噱頭”,也不空談“驚人數據”,他們只是憑著對家鄉產業的深入了解,用最接地氣的方式,為村民拓寬了致富門路,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