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美國)實施的政策,導致美國失去了世界上最大的市場之一。”
近期一次公開采訪中,英偉達CEO黃仁勛稱,公司在中國高端芯片市場份額已從95%降至0%。
英偉達“歸零”,揭示了芯片市場的變局。
這不代表中國拒絕國際市場,更不是放棄人工智能(AI)發展,而是告別依賴。
當美國試圖用AI芯片“卡脖子”時,中國以自主創新回應封鎖。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中國人工智能產業創新成果展上,展出的AI芯片/加速卡。
“中國的算力格局正在經歷結構性轉變。可以說,‘英偉達依賴時代’已經結束,取而代之的是一個以國內廠商為核心、多元并進的生態體系。”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副研究員劉典接受三里河專訪時表示。
他進一步解釋道,首先,是供應格局重塑。國產的主力替代者已經出現,更多本土芯片公司正在快速崛起。
第二,架構體系重構。國內互聯網大廠和云服務商正在重構AI基礎設施,將訓練框架、編譯器等深度適配非英偉達架構,形成具有自主性的技術堆棧。
第三,戰略路徑調整。雖然國產芯片在頂級性能上仍有差距,但中國企業正通過大規模部署、軟件優化、任務分流等方式實現“夠用就好”的算力策略,滿足多數商用和行業應用需求。
“中國的算力體系正逐步實現芯片設計、制造、框架、應用的全鏈條自演化,從‘跟跑者’轉向‘獨立演化者’。”劉典說。
支撐這一體系的,是雄厚的人才儲備與堅實的科研基座。
黃仁勛坦言,中國擁有全球約一半的AI研究人員,有出色的學校,和對AI極大的關注與熱情。
這種“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生態,正在孕育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是任何封鎖都無法阻斷的。
變化之中,中國也在不斷摸索新的解法。
如,中國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以“點、鏈、網、面”體系化推進算力網絡建設。“人工智能+”行動,立足完備的產業體系、龐大的市場規模與豐富的應用場景,構建“創新帶應用、應用促創新”的良性循環。
在數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人工智能的競爭不止于算力,更在于生態的持續建設與應用的落地。
中國正通過拓展AI在制造業、能源、交通、城市治理等領域的融合應用,積累起一條兼具技術深度與產業韌性的路徑。
事實上,美國芯片封鎖的真正代價,正由美國企業在承擔。
英偉達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從95%降至0%,并非競爭失敗,而是政策所致。為應對出口禁令,英偉達推出“特供版”H20芯片;然而,美國政府隨后以“國家安全”為由,再度無限期封鎖。在反復無常的政策下,英偉達逐漸失去了中國市場。
英偉達最新財報顯示,第二季度未向中國客戶銷售H20產品,并在三季度展望中排除了相關收入。
劉典指出,管制確實短期內限制了中國獲取頂尖GPU的能力,但也讓美國企業失去了最大增長市場與數據反饋循環,削弱了其在下一代產品創新中的領先動能。
科技創新不是“零和博弈”,中美各自取得的技術與產業進展,不應被視作威脅,而是為合作提供機遇。
作為曾經的追趕者,中國如今已形成覆蓋基礎層、框架層、模型層、應用層的完整人工智能產業體系,掌控產業創新的發展節奏,找到自信。
美國以政治姿態干預技術演進,它所關閉的,未必是對手的門,可能是自己的未來。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