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湖北日報評論員 周磊
隨著團伙中最后一名嫌疑人被提起公訴,漢大墓盜掘系列案告破,背后涉及多名“考古專家”,被追繳文物4000多件。
這起案件中,27名嫌疑人悉數落網,其中不乏文物勘探公司法定代表人、資深文物鑒定師和經驗豐富的探工。有的嫌疑人頂著“非遺傳承人”“鑒定師”的光環,利用社會給予的信任和專業知識,將文物據為己有。
本該是文物的保護者,卻干起了盜掘古墓的勾當。“摸金校尉”的“雙面人生”絕非什么傳奇故事,而是實實在在的違法勾當。文物保護是守護人類文明瑰寶、維系文化傳承鏈條的重要事業。考古與盜墓,本質上是文明守護與野蠻破壞的對立。考古學家以科學方法揭示歷史、守護文明;“摸金校尉”則為私利掠奪文物,是歷史的“劫匪”。職業身份不是違法犯罪的護身符,更不能成為犯罪的遮羞布。既然身負文物保護之責,就必須守住良知與法律的底線。
監守自盜,危害尤甚。這些違法分子熟知考古技術、勘探手法,對古墓葬、古遺址勘探有著長期的實踐經驗,也熟悉執法的薄弱環節,規避監控、使用暗語交易,甚至將文物藏匿于家中、倉庫乃至自留地。一旦專業知識被用于牟取私利,其破壞力遠超普通盜墓賊,甚至可能誤導學術研究,扭曲歷史真相。
文物保護是清苦的事業,也是需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的事業。這些涉案人員主要是文物勘探公司的從業者或鑒定師,并非嚴格意義上的考古學家。我們要譴責的是犯罪行為,若片面地將個別事件等同于整個考古界的問題,也存在污名化之嫌。事實上,絕大多數考古工作者長年堅守田野,用一鍬一鏟叩問厚土,在一擔一籃中剝除塵封,與黃土為伴,與歷史對話,他們的奉獻值得敬重。
當然,這起案件無疑是對文物保護工作的一次深刻警醒。文物犯罪已呈現專業化、網絡化、隱蔽化、跨區域化等特征,打擊難度不斷升級。一方面,要加強執法隊伍建設,提升偵查能力,破解文物犯罪的“行話暗網”,運用大數據、網絡監測等新技術攻堅積案;另一方面,要健全文物市場管理機制,壓實文博機構責任,堵住銷贓渠道,讓文物犯罪無所遁形。
文物是民族的記憶,是文明的基因??脊艑W家與“摸金校尉”之間,沒有灰色地帶,只有職業操守與法律底線。以鐵腕斬斷伸向文化遺產的黑手,也是用法律給真正的文物守護者以最堅定的支持。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