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極目新聞記者 周萍英
深秋的襄陽,一片1608畝的土地沸騰起來。
今天(10月28日),總投資220億元的楚能新能源鋰電池基地在這里正式破土動工。舞臺上,彩旗飄揚,嘉賓云集;舞臺后,一臺臺挖掘機與卡車排列整齊,旋即投入戰斗,在泥濘的土地上往返穿梭,一刻不停。供應商、客戶以及身著藍色工服的楚能員工齊聚于此,共同見證一個新能源產業新紀元的開啟。
從簽約到動工,44天。這個數字,不僅刷新了項目落地的紀錄,更凝結著一段關于承諾、速度與夢想的溫暖故事。

一場與時間的“雙向奔赴”
“41天兌現承諾,這樣的執行力實屬罕見!”當10月25日取得“五證”后,楚能項目負責人的這句評價,背后是無數個不眠之夜的奮戰。
時間回撥到9月。9月15日,項目簽約,挑戰就接踵而至:連續30多天的陰雨,讓工地變成一片泥濘的“沼澤”。按照常規節奏,這幾乎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但襄陽的選擇是“搶”。
“我們克服了所有的困難,能干一點是一點,能搶一片就一片!”襄陽高新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維護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正軍的聲音里還帶著當時的緊迫感。他們運來3萬方磚渣,租來近三千塊鋼板鋪路,從外地調來設備。飯送到駕駛室,油送到機械旁,只為確保“人歇機械不停”。
這不是單方面的沖刺,而是一場動人的“雙向奔赴”。企業信任的目光,與建設者拼搏的身影,在秋雨中交織成最堅定的約定。

世界的目光已在此匯聚
活動現場的產品展示區,已成為信心與機遇的展臺。來自伊朗的客戶漢森,一把抱起重達20公斤的家用儲能電池,饒有興致地詳細詢問著產品性能。“我們之前少量采購了楚能的其他產品,市場反響很好。”漢森說,這次實地看到項目的規模和政府的支持力度,讓他對未來的合作更加篤定,“我們后期一定會加大采購量。”

一位國際客戶的當場認可,比任何宣傳都更有力。這意味著,這片土地上的工廠還未完全建成,其產品就已進入全球視野。楚能的吸引力,正在于此形成磁場。
“超級工廠”的夢想
將從這里崛起
站在即將動工的土地上,楚能新能源董事長代德明心潮澎湃:“站在這里,我心里滿是激動。我們將在這里建設世界一流的超級工廠。”
這份激動,源于對行業的堅信,更源于對襄陽的認可。“我們在襄陽啟動第四大基地,源于對新能源行業的持續看好,更源于我們快速崛起的戰略需要。”
他進一步闡釋了這個項目的戰略意義:這個投資220億元的項目,不僅是楚能沖向千億級企業的關鍵一步,更是襄陽打造千億級新能源新材料產業的“制勝一招”。它將填補襄陽在大容量儲能電池規模化生產上的空白,并以“鏈主”之勢,吸引上下游產業鏈在襄陽加速集聚。
預計到2026年底,這座“超級工廠”將竣工投產。屆時,它將成為串聯“漢襄宜”金三角的產業核心——整合武漢的研發、襄陽的智造、宜昌的化工優勢,構筑從研發、制造到回收的全產業鏈閉環,為湖北打造國家級新能源產業高地筑牢根基。
溫度,在每一個細節里流淌
回望來時路,代德明董事長特別提到了“襄陽速度”:“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頂層謀劃、高位推動下,我們創造了重大招商引資項目當月簽約,次月開工的‘襄陽速度’。”
這份高效,帶著溫度。
在項目駐地的集裝箱板房里,每天早8點的晨會雷打不動。墻上密密麻麻的表格,不僅記錄著工程進度,更細致到每個時段需要多少工人、幾臺機械。這不是冷冰冰的任務清單,而是一份份沉甸甸的責任狀。
當項目方提出日用水2.7萬噸的需求后,工作專班沒有簡單地給個聯系方式,而是主動扛起責任,15天內協調解決所有問題,讓供水保障工程順利開工。
“他們不分晝夜、精益求精,讓我們對后續建設充滿信心。”楚能新能源襄陽基地副總經理范志偉的話語里,是認可,更是感動。
今天,夢想的種子在此扎根
今天,開工的禮炮已經響起。
這片土地上,將崛起楚能在湖北產能最高的生產基地——年產70GWh鋰離子電池,未來可帶來300億元年產值和5000個就業崗位。
但對襄陽來說,這不僅僅是一個項目的落地。這是一個關于信任的故事——企業愿意將最大的基地托付于此;這是一個關于拼搏的故事——建設者們用44天改寫了可能;這更是一個關于夢想的故事——一座千年古城,正用她特有的堅韌與溫度,擁抱新能源的春天。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