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歷
城市發展既關系到人們物質生活的需求,又與藝術實踐、藝術創新、藝術審美密不可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發揮美術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術元素、藝術元素應用到城鄉規劃建設中,增強城鄉審美韻味、文化品位,把美術成果更好服務于人民群眾的高品質生活需求。”提升城市品質,增加城市效能,塑造城市文化,打造城市特色,激發城市活力,推動城市創新,是做好新時代城市工作的重要指引。
藝術實踐是展現城市文化特色和形象的重要形式
藝術實踐是展現城市文化特色和形象的重要形式。它以藝術為依托,將城市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地域特色及精神內涵等元素進行提煉和表達,讓城市的文化底蘊得以延續和弘揚,用文化產品助推旅游發展,激發經濟活力。“一個城市的歷史遺跡、文化古跡、人文底蘊,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當前,一些城市將具有展現城市歷史和藝術價值的文化遺跡與現代生活融為一體。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東南亞文化交融結晶的古德寺、深藏50余棟百年優秀歷史文化建筑的曇華林以及百年老街黎黃陂路,還有表達新時代城市文化特色的藝術地標光谷廣場、楚河漢街和由主題各異的特色站點設計構建起來的地鐵文化,這些呈現深厚歷史文化特色的名片折射出武漢這座城市獨有的魅力。
城市發展不僅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且承擔著豐盈人民群眾精神生活的功能。高質量推進人民城市建設,用藝術實踐賦能城市規劃,形成獨特的城市文化景觀,這是當下的核心使命之一。因此,將美學與藝術實踐融入城市建筑與規劃,以城市公共空間的藝術之美提升城市品質、塑造城市文化,成為當下城市發展的重要內容。與此同時,藝術實踐在城鄉融合發展中扮演著獨特且重要的角色,它既可以煥新鄉村風貌,激活鄉土魅力,打造鄉村旅游,又能打破城鄉之間的藩籬,使現代城市的生活美學、智能文化與鄉村生活方式相融合,為城市居民提供來自鄉村的別樣文化體驗,構筑城鄉文化相互成就的關系。在城鄉融合的基礎上,可以打造相互促進的文化符號,使其轉化為具有經濟價值的文化資產,實現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城市的發展離不開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要用藝術實踐創造經濟新形態,用城市文化特色使人們找到文化享受和精神滋養。
推動藝術創新和產業創新“雙向奔赴”
隨著城市發展的重心從大規模的增量擴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藝術作為文化載體被賦予了新的使命,尤其是伴隨社會的快速發展其表現形式也在不斷創新。人工智能的進步為藝術創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交互式裝置藝術、數字藝術等新興形式吸引了更多人的關注。這使得城市空間不再僅限于展現藝術符號或地標性藝術,更多的是發揮藝術創新在提升城市品質、增強文化品位,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當前我國正處在城市建設的更新階段,通過藝術創新和產業創新“雙向奔赴”是創新城市的基本依托。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著力建設富有活力的創新城市”。創新城市與藝術創新密不可分,二者的結合能為城市住宅的設計、城市文商旅的融合發展以及創新城市文化特色注入新活力。
城市創新還應立足于用文化特色表達城市態度,體現自身的差異化,在保持長期優勢的同時做到城市文化的傳播,這也成為未來城市創新需要深思的主題。當下,文商旅融合發展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而線下實體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創新這一主旋律。打造城市創新需要運用好本土資源,打造綜合性消費空間、文創藝術社交社區、線下實體商業區,合理運用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讓傳統技藝重獲新生,吸引更多年輕創客融入自身新潮的理念創業和就業,讓每座城都能塑造特有的城市符號,并通過建筑、文化、商業的更新,打造既有活力又新興的城市。
從生態美學視角重塑新型的城市景觀
生態美學是一種新的審美觀念,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注重生態系統的平衡性和可持續性。隨著人們生活品質的提升,生態美學的理念越來越充分地運用到城鄉生活中。過去的城鎮化模式中,往往容易忽視這些問題,生態美學作為重要載體將更多地改變未來城鎮的發展。
在城市老舊社區的更新進程中,保護和優化社區的生態環境,促進人們重新審視與自然的關系,這是建設美麗城市的要素。人們對城市的構想已不再局限于高樓林立的大廈,而是轉向為一幅由生態美學塑造的綠色城市景觀。這預示著城市發展的趨勢,是將自然生態系統的原則與城市管理、規劃深度融合,力求實現資源高效利用,環境質量優良,生態服務完善,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新型城市形態。它不僅能達到環境優化的效果,更是城市功能與生態系統服務以及文化體驗的完美整合,旨在構建一個低能耗、零廢物的高品質城市。無論是老舊社區的改造還是開發新城,我們都能嘗試從生態美學的視角出發,打破傳統建筑與自然的關系,打造新型的城市景觀,形成多層次的生態系統,用生態美學營造宜居之城,重新詮釋城市符號。城市的發展應始終堅持人本邏輯,生態之城、智慧之城和宜居之城的最終落腳點都是為了人民。
以城市為核心著力優化現代化城市體系,發展現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是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使命。對湖北來講,要用城市文化特色打造具有差異化的創新城市、智慧城市、生態城市,讓現有資源和現存文化特色、文化品牌、文化產業既能重獲新生,又能在創新體系的驅動下帶來更多經濟價值,為人們提供更多就業創業的新機遇。
(作者單位:湖北美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