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解釋中國”到“定義中國”——
將實踐中的“做法”升華為學理上的“說法”

韓美群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一個民族要走在時代前列,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和正確思想的指引。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一項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迫切需要堅實的學理支撐。《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五卷在系統闡釋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和重大原則的同時,明確提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為新時代新征程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學理指引。學習貫徹《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五卷,必須立足中國實際、扎根中華文化,從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實踐中提煉標識性概念、原創性觀點和系統性理論,加快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這既是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的內在要求,更是掌握思想、學術和發展話語權的迫切需要。

中國式現代化開辟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為理論創新提供了豐富而鮮活的實踐基礎
中國式現代化在推進過程中展現出獨特的制度特點、深厚的歷史根基和廣泛的世界影響,不僅開辟了人類文明新形態,而且給哲學社會科學提出了許多新的重大課題,同時為理論創新提供了豐富而鮮活的實踐基礎。
這是回答“四個之問”的根本要求。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面對深刻變化的“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西方主流理論體系已難以解釋中國發展奇跡,在回應高質量發展、共同富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重大現實議題時,更顯露出明顯的“理論失語”。必須立足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實踐,從中提煉標識性概念、構建原創性理論、形成系統性話語,才能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提供堅實的學理支撐,為人類探索更好社會制度提供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
這是鞏固文化主體性、維護意識形態安全的戰略基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五卷貫穿著堅定的歷史自信與文化自覺。思想理論的獨立自主,是國家獨立與民族自強的重要體現。知識體系上的依附性,必然導致價值判斷的迷失與意識形態防線的松動。構建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核心在于確立中國學術的主體地位,堅持以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以中國話語講述中國故事,從根本上破除對西方理論的路徑依賴與話語迷信,有效防范化解意識形態領域風險挑戰,牢牢掌握思想領導權、學術話語權和文化主導權。
這是深化“兩個結合”、孕育新的文化生命體的必由之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也是構建自主知識體系的根本方法論。“結合”并非簡單拼接,而是在馬克思主義真理力量引領下,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推動其實現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同時以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滋養馬克思主義,使其在中國大地上煥發新的生機活力。正是在這種雙向賦能、深度融合的過程中,一種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立足于中國式現代化實踐、具有強大生命力與引領力的“新的文化生命體”得以孕育。其在學術領域的集中體現,正是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

既不是封閉排他的理論孤島,也不是對既有話語的簡單修補
而是一個植根中國、融通中外、立足時代、面向未來的科學知識系統
面向中國式現代化的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不是封閉排他的理論孤島,也不是對既有話語的簡單修補,而是一個植根中國、融通中外、立足時代、面向未來的科學知識系統。其生命力在于守正創新,其根本特質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堅持中國立場,彰顯鮮明的主體性。自主知識體系之“自主”,首先體現在立場和坐標的自主上。必須始終堅持以中國為觀照、以時代為觀照,從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傳承中汲取智慧,從新時代偉大變革中提煉經驗,真正做到“用中國人的視角看世界,用中國人的方式講道理”。一切知識生產都要自覺服務于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根本目標,堅決摒棄“言必稱西方”的思維定勢,真正讓中國學術挺起精神脊梁、發出時代強音。
立足原創突破,體現深刻的創新性。原創性是自主知識體系的靈魂。面對中國式現代化提出的一系列原創性實踐命題,如人類文明新形態、全過程人民民主、共同富裕實現機制、新質生產力發展路徑、社會治理共同體等,哲學社會科學需要超越既有理論的解釋邊界,推動概念、理論、方法的系統性創新。要善于將實踐中的“做法”升華為學理上的“說法”,將政策語言轉化為學術話語,形成一批具有思想穿透力、理論引領力和國際影響力的標識性概念與核心理論,真正實現從“解釋中國”到“定義中國”、從“跟跑”到“并跑”乃至“領跑”的學術升華。
注重整體協同,強化嚴密的系統性。自主知識體系不是零散觀點的堆砌,而是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三位一體”的有機整體。學科體系是基礎支撐,要優化學科布局,加強基礎學科、發展新興學科、培育交叉學科,夯實知識生產的組織載體;學術體系是核心內核,要構建符合中國實際的研究范式、評價標準和理論框架,確立中國學術的規范與品格;話語體系是外在表達,要善于提煉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增強中國學術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三者相互嵌入、同向發力,共同構筑起邏輯自洽、結構完整、功能完備的知識大廈。
扎根中國大地,突出強烈的實踐性。理論的生命力在于服務實踐、引領實踐。自主知識體系絕非書齋里的玄思,而是從中國式現代化的火熱實踐中生長出來的活的知識。它必須能夠科學解釋中國發展的內在邏輯,有效回應改革發展穩定中的重大現實問題,前瞻研判未來趨勢,為黨和國家科學決策提供學理支撐。同時,要在實踐檢驗中不斷修正、豐富和發展自身,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良性互動、螺旋上升,真正做到“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把學問做到人民心坎里”。

一項關乎長遠、牽動全局的戰略工程
以高度的歷史主動精神,系統謀劃、協同推進、久久為功
構建面向中國式現代化的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是一項關乎長遠、牽動全局的戰略工程,必須以高度的歷史主動精神,系統謀劃、協同推進、久久為功。
牢牢把握“兩個結合”這一根本方法。“兩個結合”是打開創新空間的“金鑰匙”,也是構建自主知識體系的源頭活水。要深入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系統梳理其思想精髓、價值理念與治理智慧,推動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成為理論創新的深厚根基。同時,要聚焦新時代以來偉大變革和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實踐,從中提煉具有時代標識的重大命題,把實踐中的“真問題”轉化為學術上的“真學問”,在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的貫通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知識體系。
鮮明樹立實踐導向這一根本標尺。哲學社會科學的根在實踐、本在人民。要引導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自覺走出“象牙塔”,深入改革發展主戰場、基層治理第一線、群眾生活最前沿,在調查研究中發現問題、在服務人民中校準方向。要深化科研評價制度改革,堅決破除“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頑瘴痼疾,把服務國家戰略、回應社會關切、解決實際問題的實際成效作為衡量學術價值的核心標準,真正推動學術研究從書齋式向實踐型轉變。
統籌推進學科、人才、機制一體化建設。構建自主知識體系,離不開強有力的支撐體系。要圍繞中國式現代化對知識供給的新需求,優化學科布局,鞏固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共黨史黨建等優勢學科,振興具有重要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的冷門絕學,大力發展人工智能、數字經濟、國家安全、生態文明等新興交叉學科。要實施哲學社會科學人才工程,著力培養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的高素質人才隊伍,重點造就一批心懷“國之大者”、通曉中國實際、具備國際視野的戰略科學家和學術領軍人才,為知識體系構建提供堅實人才保障。
堅持在開放包容中增強國際傳播力。自主不等于封閉,自信源于交流。要以海納百川的胸懷,積極吸收借鑒人類文明一切有益成果,在文明互鑒中拓展理論視野、提升學術品質。同時,要加快構建融通中外的話語轉換機制,善于用國際社會易于理解的語言和邏輯,講清楚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講透徹其背后蘊含的道理、學理、哲理。通過高質量的國際學術對話、高水平的成果外譯、高能見度的平臺建設,不斷提升中國學術的國際認同度和話語權,讓世界不僅看到中國發展,更理解中國之道。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