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河西走廊的蒼茫大地上,莫高窟、馬蹄寺石窟、榆林窟的壁畫已靜默千年,那些曾經以飄帶為翼、御風而行的飛天,在巖壁上定格了盛唐的雄渾和兩宋的婉約。而今,當人工智能AI與壁畫的礦物顏料相遇,這些沉睡的藝術精靈正掙脫時間的枷鎖,在數字世界里展開一場跨越千年的翩躚。
“新”與“舊”的碰撞,激活了生命的力量。“何以中國 | 壁畫里的中國·當AI遇見小飛天”網絡主題宣傳活動的舉辦,讓古老文明與現代科技共舞——它以甘肅壁畫為藍本,解鎖了文化傳承的全新可能,更讓世界看見中華文明在數字時代的鮮活生命力。甘肅的石窟群,堪稱一部鐫刻在巖壁上的“開放式博物館”:從敦煌飛天衣帶當風的靈動,到榆林窟水月觀音的超然物外,再到麥積山佛像的微妙一笑……十余個朝代的畫筆,將佛教文化、中原風貌與西域風情熔鑄一體,以色彩線條定格中華文化兼容并蓄的基因。
這些壁畫并非靜止的畫卷,而是活態的歷史:飛天衣袂褶皺間,藏著絲路駝鈴;礦物顏料色譜中,凝結古人對自然的認知與智慧。然而,歲月侵蝕、環境變化,讓這些文明瑰寶面臨“褪色”危機。如何讓千年壁畫“活”下來、“傳”下去,便成了時代賦予我們的重要課題。
答案,藏在科技創新之中。當高清數字照掃技術拂過壁畫的每一寸肌理,當游戲引擎的物理渲染還原藏經洞的歷史場景,當3D打印讓佛教塑像走出洞窟與大眾見面,科技成為了喚醒文明記憶的“魔法”。AI技術的加入,讓這場“喚醒”有了新的維度。
輕輕一點,AI便能根據壁畫中飛天的姿態生成動態舞姿,讓飄帶隨指尖滑動舒展;通過AI圖像修復技術,那些因歲月磨損而模糊的壁畫細節,即刻在數字空間里重現當初的明艷;AI結合不同朝代的藝術風格,創作出既承古韻、又具新風的“數字飛天”形象。
這種“科技+藝術”的融合,本質上是一場文化傳播的“降維破壁”——當飛天從巖壁上“飛”進手機屏幕,當古老藝術能與網友實時互動,文化傳承便有了新的載體與活力。
“要十分珍惜祖先留給我們的這份珍貴文化遺產,堅持保護優先的理念,加強石窟建筑、彩繪、壁畫的保護,運用先進科學技術提高保護水平,將這一世界文化遺產代代相傳。”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言猶在耳。AI與飛天的相遇,正是對這一理念最生動的踐行——一方面,AI技術為壁畫保護提供更精準的方案,通過數據分析預判壁畫病害風險,為文物修復提供科學依據;另一方面,AI打破時空限制,讓敦煌壁畫等瑰寶通過線上渠道走向全球,讓更多人領略中國古代壁畫的魅力。
“AI遇見小飛天”最深刻的意義,還在于它完成了文化傳播的范式革命:當傳統藝術與前沿科技結合,不僅催生了數字文創、虛擬體驗等新產業,更讓中華文化的基因在創新中延續,讓“壁畫里的中國”存于歷史、活躍當下、面向未來。
當網友在互動中感受飛天的靈動,在體驗中讀懂壁畫的內涵,自己不再是文化的旁觀者,而是成為了文化的傳承者,而這恰恰是這場活動最珍貴的價值——它讓千年壁畫不再只是博物館里的“展品”,而是成為能與大眾對話、能激發情感認同、能引領文化自信的“活化石”。
風沙可以模糊壁畫的色彩,卻無法磨滅文明的活力。當AI遇見小飛天,我們看見的只是科技與藝術的美好邂逅,更是傳統文化在數字時代的全新綻放。這場跨越千年的對話,正以甘肅為起點,書寫著文化傳承的新故事——故事里,有古人的智慧,有今人的創新,更有中華文明代代相傳、生生不息的未來圖景!(謝偉鋒 張珂茵)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