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9日,武警湖北總隊舉行抗美援朝物品捐贈儀式。

李保成使用過的搪瓷杯。(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薛婷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際凱 通訊員 田健 陶騰蛟
10月29日,武昌東湖之畔,武警湖北總隊武漢支隊執勤九中隊營區內,一場簡樸而莊嚴的捐贈儀式正在進行。3名抗美援朝老兵的后代將24件“老物件”鄭重交到中隊第28任指導員楊征宇手中。抗美援朝老兵的兒子李鵬對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說:“我是被部隊領導的真情打動,捐出我父親用過的這個搪瓷杯。”
經歷上甘嶺硝煙的搪瓷杯
搪瓷杯的主人叫李保成,曾是中國人民志愿軍第15軍45師134團3營8連連長。他所在的連隊,是在抗美援朝戰場上榮立“集體特等功”,并獲“出國作戰第一功”錦旗的“上甘嶺特功八連”。這個搪瓷杯,就是李保成在上甘嶺戰役的坑道里使用過的。
1952年,在上甘嶺戰役中,李保成帶領全連戰士堅守597.9高地1號坑道14個晝夜,與敵人反復爭奪,全連180余名官兵多數壯烈犧牲,最終僅幸存數人。記者看到,搪瓷杯杯身斑駁,手柄上的搪瓷早已剝落,露出黑色的底釉。李保成的兒子李鵬說:“這個搪瓷杯是當年國內慰問團贈予志愿軍官兵的。上甘嶺戰役期間,父親堅守坑道時就是用這個杯子喝水。因為坑道里缺水少糧,父親他們大部分時間都是用尿液來解渴。這個杯子之后被父親從朝鮮帶回國,一直珍藏在家中。”
巧合的是,武警湖北總隊武漢支隊執勤九中隊,正是從“上甘嶺特功八連”改編而來。
據了解,這支隊伍誕生于1931年的黃麻起義,歷經紅軍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1967年,因為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當時的空降兵第15軍134團3營8連被抽調進駐武漢東湖賓館。之后,8連部分優秀官兵被組建改編成武警東湖警衛中隊。經過數十年的發展,連隊改革調整成為武警湖北總隊武漢支隊執勤九中隊。如今,中隊官兵的榮譽編號都是依據隊伍誕生的時間而來。
10月29日當天,在中隊榮譽室里看到父親李保成的事跡介紹時,李鵬有些激動,他說:“你看這張照片,是上甘嶺戰役結束后,我父親向秦基偉軍長匯報戰斗經過的瞬間。沒想到能在這里看到這些,真的很難得。”
以英雄之名命名的戰斗班
在武警湖北總隊武漢支隊執勤九中隊,接受捐贈并不是第一次。
2012年,中隊迎來了一位特別的“老班長”,他的名字叫柴云振。他受邀回到老連隊,帶來了一些自己在朝鮮戰場使用過的老物件,其中就包括一個軍用水壺。
像許多抗美援朝戰士的故事一樣,柴云振的故事也很感人。1951年5月,朝鮮樸達峰上硝煙彌漫,時任中國人民志愿軍第15軍45師134團3營8連7班班長的柴云振,帶領戰士沖上陣地,趁夜色反擊,攻下三個山頭。子彈打完后,他孤身一人同敵人展開殊死肉搏戰。在肉搏中,他右手食指被敵人咬斷,頭部、腰部等24處負傷,昏死過去。戰斗結束后,志愿軍總部授予他特等功臣、一級自由勛章、一級戰斗英雄光榮稱號。
傷愈后,他辦理復員手續回鄉務農,深藏功名30多年,默默為國家工作。直至1984年,柴云振終于被老連隊找到。
“老班長找到了!”當時的武警東湖警衛中隊官兵得知消息后,群情激昂。從那次之后,中隊里有了一個以英雄之名命名的戰斗班——“柴云振班”。從那時起,能夠加入“柴云振班”,是中隊戰士的榮耀。
在“柴云振班”戰士宿舍的展柜里,記者看到了柴云振用過的水壺。凹凸不平的壺身,似乎在訴說著當年那些戰斗的激烈。
在英雄精神的感召下,中隊全體官兵始終將紅色基因融入血脈、鑄入戰位,“只吹沖鋒號,不打退堂鼓”成為這支隊伍的信條。
“柴云振班”第25任班長余沛海,此前克服腳踝韌帶斷裂的傷痛,最終在比武競賽中斬獲了個人全能和單杠雙料第一;東湖賓館黨委辦公室主任郭燕還記得,2010年夏季的一天晚上,面對兩名醉酒持刀鬧事男子,值班哨兵臨危不懼,三下五除二將鬧事男子制服;2024年初冰雪襲來,中隊全體官兵投入破冰除雪、道路搶通行動,開辟出一條條“生命通道”……像這樣的事,在中隊還有許多。
據了解,1994年以來,該中隊連續30年被表彰為“基層建設標兵中隊”和“四鐵”先進單位,23次榮立集體一、二等功,黨支部19次被表彰為“基層先進黨組織”。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