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歆 通訊員 夏麗平
“人不是機器,行動需要指引,而指引方向由文化底蘊和認知高度決定。眼界不同、站位不同,處理問題的方式就完全不同。”10月下旬,談及鼓勵學生做志愿者的初衷,湖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簡稱“湖北交院”)交通信息學院智能交通技術專業群黨支部書記馬靖宇如是說。
十年前,這位物聯網專業教師機緣巧合“跨界”走進博物館,此后便將講解經歷融入一線教學,積極號召學生參與博物館志愿服務。近七年來,湖北交院每年約百名學生走進省內各大博物館服務。學生在志愿講解中厚植家國情懷、提升綜合素養,成為該校大思政教育在課堂外落地生根、賦能學生成長的生動實踐。
偶然“跨界”:讓中華文化走進課堂
馬靖宇出生在書香之家,愛看書、愛文史,小學時就是班級里的“故事王”。成為湖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交通信息學院的專業課教師后,也常常參與讀書活動。
十多年前,喜歡逛博物館的馬靖宇,在朋友介紹下,成為湖北省博物館的志愿者。從此,工作之余,她幾乎都投入到博物館的工作中,做展廳文化講解、社教活動輔助、文物保護、志愿者培訓……成為博物館里的全能志愿者。

志愿服務活動中的馬靖宇。湖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供圖
從專業教師到文博講解員,在普通人看來的“跨界”之舉,在馬靖宇眼中,卻有很大的相通之處。
“博物館和學校都承擔教育的使命,這兩件事本質上是一件事,只是表現形式不一樣。”在馬靖宇看來,無論是專業教師還是文博講師,都需要儲備大量的知識,要善學會用。
在博物館里吸收的知識,也被她用于教學中。學交通避不開“汽車衡”,它通過稱重傳感器獲取數據,主要用于稱量卡車等重型車輛的整車重量,廣泛應用于物流、礦山和收費站等需要貿易結算的場所。談到“汽車衡”,馬靖宇就會追溯秦代“度量衡”,闡釋“標準化推動社會進步”的道理。
“除了汽車衡,還有‘模范’等現代詞匯,也和中華文化有關,‘模范’源于青銅器鑄造工藝標準,‘照汗青’照見的是竹簡見證的一片丹心……”在馬靖宇的專業課堂里,這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被她一一激活,解鎖出深刻的思政密碼,成為學生口口相傳的鮮活思政素材,也讓馬老師成為校園里最受歡迎的教師之一。她的課堂,生動詮釋了“思政教育”并非額外灌輸,而是知識與價值的自然融合。
主動“破圈”:跳出小天地擁抱大世界
在馬靖宇的感染下,不少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加熱愛,主動追隨她的腳步,到博物館做志愿服務,近距離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即便單程花費約2個小時,學生們也樂此不疲。
志愿服務不會帶來經濟收益,為何一撥又一撥學生都樂意去?
“我性格很內向,在博物館做志愿者后,變得越來越開朗了!”“和志同道合的人一同玩耍,還可以學到很多豐富的文化知識,感受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心情愉悅!”采訪中,學生們坦言,志愿活動帶來了成長,收獲了歸屬感和成就感。博物館的工作人員稱贊湖北交院的學生志愿者“積極又熱情”。
大二學生吳新宇在楚文化演繹活動中以志愿者身份扮演“楚莊王”,在排練中,他也有了自己的心得:楚莊王“謀定后動,一鳴驚人”,我平時組織學生活動,要調動積極性,就要把規劃做好,合理安排時間,讓參與者都有所收獲!

10月28日,馬靖宇帶領學生參加湖北省博物館中國出土簡牘展覽開幕式表演。湖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供圖
“文博展品放在恒溫恒濕的透明展柜中可以獲得最好的保護,博物館里有VR體驗項目,可以加強對虛擬現實、人機交互技術的感知學習,游客之所以透過玻璃還能清晰地觀察勾踐劍的紋理,是因為博物館采用了低反光玻璃!”談起博物館中的科技點,人工智能專業學生向才銀如數家珍,“我的專業可以應用到文博行業中,為文化傳承和發揚出一份力!”
“作為大思政教育的生動載體,博物館保存的不僅是歷史的坐標,更是民族永不熄滅的探索之光。”馬靖宇說。盡管工作日程繁忙,她仍堅持將文博項目引入校園,同時帶學生走進文博場館。“無論文科、工科還是理科,在博物館里以實際行動踐行‘兩個結合’,可以幫助學生提升思想高度,跳出‘小天地’擁抱‘大世界’。”
她認為,借助博物館這類思政載體傳遞情懷與高度,更有利于引導學生厚植文化自信,成長為有創造力、有工匠精神,更有家國擔當的時代新人。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