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賡續星火 再啟新程——信物見精神】
本期信物:木刻版畫《找媽媽去》(延安魯藝文化中心東山革命文藝家彥涵館藏)
延安時期,木刻版畫在陜甘寧邊區傳播廣泛?;赝影材究贪娈嬛械姆榛饸q月,我們總能找到刀鋒下的那份家國情懷。

在延安魯藝文化中心東山革命文藝家彥涵館內,陳列著一幅由原魯迅藝術文學院美術系教員彥涵創作的木刻版畫《找媽媽去》,它背后就藏著一段抗戰時期軍民魚水情深的動人故事。

1941年,日軍對太行山抗日根據地發動了數次殘酷地大掃蕩。同年3月,彥涵的兒子白樺在晉中的一個小山村降生。當時,彥涵與妻子所在的晉東南魯藝分校經常隨軍轉移,惡劣的環境加上緊迫的工作,使他們無法將孩子帶在身邊。于是,剛滿月的小白樺被送往山西武鄉的老鄉高煥蓮家中寄養。

同年秋天,日軍再次掃蕩中,鎖定目標要搜查八路軍的孩子。老鄉就帶著白樺躲進山洞里,日軍朝著洞口掃射、熏燒,最終,逼出了老鄉和孩子。老鄉拼死抱住白樺,大聲喊道:“這是我的孩子!”最終,白樺保住了性命。

1943年,彥涵回到魯藝任教。八路軍戰士輪流抱著白樺翻山越嶺,經過三個月的長途跋涉,最終把白樺接回延安,回到了彥涵身邊。

多年后,彥涵始終忘不了前線的戰斗生活,也忘不了老鄉高煥蓮對兒子四年的養育之恩。他便將兒子白樺的名字改名為“四年”,也將這段難忘經歷和這份深厚情感,凝刻在這幅《找媽媽去》的木刻作品中。

抗戰時期,正是無數像高煥蓮一樣的人民群眾,傾盡一切支持黨和人民軍隊,將這份血濃于水的軍民深情,凝聚成萬眾一心的磅礴力量,最終引領中國人民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