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湖北日報評論員 張雙雙
近日,首份《全國“村字號”文體活動情況報告》發布。報告顯示,全國“村字號”活動類型多達24種,去年全國農村累計舉辦各類文體活動超過220萬場,農民參與率超七成。從田間地頭生長出的“村字號”,以各美其美的鮮活姿態,織就美美與共的鄉村圖景。
“村字號”是鄉土特色的盡情綻放。沒有千篇一律的模板,只有因地制宜的巧思:榕江“村超”把侗族大歌唱進中場,臺江“村BA”用糍粑、臘肉作獎品,印江“村戲”將非遺故事搬上戲臺,三都“村馬”讓跑者穿梭在苗寨山水間。這些活動帶著泥土的溫度,藏著村民的心意,不是刻意打造的網紅IP,而是日常熱愛的自然流露。就像貴州“村T”讓苗族百鳥衣撞上現代剪裁,福建長樂游神民俗讓儺戲面具融入街頭潮流,每一個“村字號”都扎根本土文化,把村莊的故事唱出來、演出來、賽出來,讓不同地域的鄉村魅力各放異彩。
“村字號”是多維價值的共生共榮。在經濟層面,“農文體旅”融合催生顯著效益:去年2200余場“出圈”活動帶動130.9億元經濟效益,“十四五”期間累計預計突破 436.1億元?!按宄睅Щ鹬苓吤袼蓿按鍙N” 盤活地方特產,“村馬”激活鄉村旅游,形成“活動熱”帶動“經濟活”的良性循環。在社會層面,“村字號”更是凝聚鄉土的紐帶。村民從賽事籌備到活動組織,在協作中凝聚共識;從文化觀眾到活動主角,在民俗傳承與創新中重拾文化自信。這種“活動聚人氣、文化聚人心”的效應,讓物質富裕與精神富足同頻共振,詮釋了“美美與共”的深層內涵。
“村字號”文體活動,也是中國式現代化在鄉村落地的鮮活實踐。它以鄉土文化為根基,從民俗、山水、人文中汲取養分,將地域特色融入其中,守住了鄉村的根與魂。它重塑了農民的角色定位,讓農民從“旁觀者”轉變為文化實踐的主體,再成長為產業發展的主人、治理創新的主角,生動詮釋了中國式現代化“以人為本”的理念。
隨著“村字號”不斷延伸價值鏈條,將有更多鄉村找到屬于自己的發展密碼。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