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湖北日報評論員 艾丹
“買不到,根本買不到”“怎么下單,求鏈接”……近期,西南大學柑桔研究所的雜交柑橘“陽光2號”在網上走紅,僅僅幾天時間便被搶購一空。培育“陽光2號”的研究員曹立老師說,此次將新品種賣爆的“銷冠”,正是曹立老師的研究生。
科研團隊成“帶貨王”,大學教授為科研新品搞推廣,是科研成果走進社會大眾的一場實踐。從農業科研的角度來說,新品研發不能關起門來搞,口感好不好,銷量怎么樣,需要拿到市場去檢驗。曹立研究團隊從大學實驗室出發,大膽地邁向市場終端,建立了科研與消費者需求之間的聯系,是對新品種市場化的推廣。網友感慨,買這枚柑橘,不僅是為美味付費,也是在為一種更開放的科研態度投票。
科研新品通過“網絡吆喝”走向市場,是有益探索,但其中的機會成本、時間成本也很高。對于農業新品的推廣和銷售,并非靠幾個教授或學生之力所能辦到。科研人員“自研自銷”,親自采摘打包發貨,側面也反映了推廣機制不足。如何讓農產品告別“提籃小賣”的方式,走向市場化、規模化,仍值得深入探索。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的力量,開發更多質量安全、營養健康、口感良好的新品種,還需要進一步健全農業產業鏈供應鏈體系。
對農業科研來說,讓掛在枝頭的新成果,成為幫助農民增收的致富果,才是最大的價值體現。在全國,有的科研單位與農業推廣部門、種業企業、合作社等聯合,推廣高產優質新品種和高效生產技術,讓廣大群眾享受普惠的農業成果;有的地方積極搭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為科研人員的智慧結晶找到好婆家;有的龍頭企業與高校展開合作,立足當地特色農產品研發,通過做大做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完善品牌標識、標準準入,實現品牌農產品優質優價。讓更多農業科技成果落地生金,讓普通農戶能從產業鏈上獲利,還有很多環節需要打通。
“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質量效益”,是四中全會強調的重要內容之一。狠抓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品牌創建、質量安全監管,把“提籃小賣”轉變成“規模效應”,就能更好地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進一步發揮科技之力、產業之力,建立完善的科研成果轉化機制,讓農業新成果產生好的社會效益,是我們應該著力的方向。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