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馬拉雅山脈如何持續隆升?其東部地區為何強震頻發?我國科研人員最新研究首次揭示喜馬拉雅東端地震活動的關鍵控制機制,為理解這一全球典型造山帶的地震風險與隆升過程提供了全新視角。
喜馬拉雅山脈由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形成,一段時期以來,科學家對其中段的地震機制已有較清晰認識,但對地質構造更為復雜的東段仍了解有限。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一項研究首次揭示:印度板塊以低角度俯沖至青藏高原下方,并與特殊的“斜坡式”斷裂構造共同主導著喜馬拉雅東端的地震活動與地表隆升過程。該成果近日發表于學術期刊《國家科學評論》。
研究團隊通過在喜馬拉雅東端布設密集地震臺站,獲得了高質量的連續地震波形數據。分析發現,印度板塊的莫霍面(地殼與地幔的分界面)在此處并非高角度下插,而是以緩坡狀向北延伸至拉薩地體下方,形成獨特的低角度俯沖模式。
“印度地殼就像一臺巨大的推土機以較小角度插入到喜馬拉雅山之下。”論文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白玲解釋,“與此同時,印度地殼頂部的主喜馬拉雅逆沖斷裂呈現為‘斜坡’形態,兩者共同構成控制該區域構造運動的關鍵系統?!?/p>
研究還發現,該區域應力場以強烈的南北向水平擠壓為主要特征,導致地殼能量持續積累并通過地震形式釋放。這一構造模式與尼泊爾喜馬拉雅地區相似,但明顯不同于喜馬拉雅西段和緬甸山弧的深俯沖特征。
該發現不僅揭示了喜馬拉雅東端的地震活動特征,也為認識整個喜馬拉雅造山帶的地震破裂行為與隆升機制提供了新視角。論文共同通訊作者李鴻儒博士表示:“下一步我們將聚焦整個喜馬拉雅山系的大型逆沖構造系統,深入揭示大陸碰撞如何控制地震孕育與高原生長?!?/p>

圖為喜馬拉雅東部的印度板塊低角度俯沖、主喜馬拉雅逆沖斷裂斜坡構造與近南北向水平壓縮地震應力場分布模型。(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提供)
該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項目資助。隨著對喜馬拉雅地下構造認知的深化,科研人員將能更準確評估該區域的地震風險,為防災減災提供科學依據。(記者胡喆)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