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故宮,您會想到什么?是紅墻黃瓦、殿閣崢嶸?還是珍寶琳瑯、古物生光?
紫禁城,這座矗立了600余年的皇家宮殿,它的輝煌我們都看得見。在九重宮闕腳下,還存在著一座地下的紫禁城,藏著700年前宮殿的秘密。為配合“造辦處舊址環境整治工程”,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故宮考古人連續五年對造辦處舊址區域展開科學發掘工作,取得故宮考古迄今為止最豐碩的成果。近日,“九重之下——故宮造辦處舊址考古成果展”在故宮永壽宮精彩亮相,一部埋藏在地下的“紫禁城編年史”,正在徐徐打開。
600余年的紫禁城地下又為何藏著700年前的奧秘?
清宮造辦處是清宮內務府的下屬機構之一,負責宮廷御用品的制造、買辦、維修、貯藏。
專家介紹,這是因為,北京是一座典型的古今重疊型城市,紫禁城更是承載了多個時代宮廷營造與生活。但紫禁城考古一直面臨一個特殊的難題:上面有明清建筑的疊壓,不可能進行大規模的整體揭露,只能在修繕過程中,見縫插針地進行“碎片”發掘。
對造辦處舊址的發掘,成為了解碼紫禁城地下秘密的一塊關鍵拼圖。經過五年的考古發掘,造辦處舊址的歷史層次逐漸揭開。在這片以清代內務府造辦處作坊群落而聞名的土地上,已發現元代、明早期、明中晚期、清早期、清中晚期共五個時期的遺存,確認了元代建筑基礎在紫禁城地下的廣泛分布;發現了明早期大善殿建筑群的一角;揭示了明代嘉靖時期對紫禁城外西路的大規模改造;見證了清代造辦處作為皇家手工業中心的輝煌,見證了紫禁城背后的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脈絡與宏闊的北京建都史。
三疊層剖面如何串聯起元明清三個朝代的時光?
走進永壽宮展廳,最引人注目的是正中央一面巨大的剖面——這是從造辦處遺址現場1∶1復制的地層剖面,東西長6.4米,最深處距地表4.5米。最上層是清代遺存,往下是明晚期、明中期的嘉靖時期,再往下是明早期的永樂時期,最底層則是元大都的建筑基礎。也就是說,紫禁城并非憑空而起,它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經過明代的營建、明中晚期的改造、清代的重構,一層層疊加而成。
在剖面東側,兩個清代灰坑一直向下延伸,打破了明中晚期的房址痕跡,甚至穿透了元代的鋪磚層。這種“打破關系”是考古學判定年代的鐵證——也就是后期的人類活動,對早年的遺跡造成了擾動。
巨大磚砌磉墩之上藏著哪座神秘宮殿?
在造辦處舊址的發掘中,還有一個發現讓所有考古學家為之震撼——巨大的磚砌磉墩。磉墩是古代大型建筑柱子的基礎,它的規模直接決定了上部建筑的體量。
展廳中,一座按1∶3比例縮小的磉墩模型靜靜地陳列。即便是縮小版,它的體量依然龐大。

故宮博物院考古部主任 徐海峰:解剖到這個部位,就發現它下面有石板鋪的承臺,再往下還發現了這種橫縱柏木的樁基。我們當時判定這就是一個柱子的基礎,應該是放四個柱礎。
專家判定,這樣的磉墩應該有4個,每個相距11米,成正方形布局。這在中國古代建筑史上極為罕見。這里很可能是明代早期某座重要宮殿的一角。而這座明早期的建筑,在明代中期嘉靖年間已經消失。之所以有如此判斷,就因為在磉墩之上,疊壓著由黃土碎磚夯筑的嘉靖時期的地基。一塊明確標有“嘉靖十三年”的紀年磚,成為這段歷史的鐵證。
精美元代龍紋磚有何實際用途?
在眾多出土文物中,還有一批元代花紋磚格外引人注目。當考古人員小心翼翼地將它們從土層中提取出來時,一條條栩栩如生的龍紋,仿佛穿越七百年時光,向我們訴說著元大都的盛世華章。
展廳的燈光下,一塊塊元代龍紋磚散發著幽幽的綠色光澤。綠釉在磚面上形成深淺不一的色調,襯托著凸起的龍紋,既莊重又靈動。
這些龍紋磚與黑龍江上京城、北京金中都等元代遺址發現的同類磚瓦十分接近,反映出元代時期建筑工藝和工匠技藝的傳承脈絡。既有實用功能,又有裝飾功能,體現了皇家建筑的等級與威嚴。

更令人驚訝的是這些元代龍紋磚的發現位置——它們被砌成一個長方形的池子,作為明代建筑的材料被重新使用。這說明明代營建紫禁城時,充分利用了元代的建筑構件。除了龍紋磚,考古人員還發現了更多樣的元代花紋磚:錢串紋、龜背紋。龍紋的樣式也各不相同,身形矯健、神采飛揚,展現出元代工匠高超的技藝。
這次展出了哪些紫禁城御用器物?
此次展出的文物,除了地下的元明遺跡,還包括一部分故宮舊藏文物。在這片曾經承載過元代宮殿、明代大善殿的土地上,清代建起的內務府造辦處,被稱為清代皇家工藝的心臟。
展覽通過“金玉作”“造辦處出土玻璃制品”“清代瓷器”“做鐘處”“匠人日常”等板塊,展現內務府造辦處作為清代紫禁城御用器物生產中心的重要地位。
在這片2300平方米的發掘區域內,出土了數量驚人的遺物。
故宮博物院考古部副研究館員 李緯文:現在展示出來的造辦處出土的各類精品文物一共166件套,種類分布非常廣,從建筑構件、磚瓦、琉璃構件,到清代造辦處時期的陶瓷、玻璃、動物骨骼、鐘表構件等等,整體規模如果按件數來說非常龐大。

這些出土文物與故宮舊藏文物形成對照,遺物與史料互證,造辦處的面貌逐漸清晰。更重要的是,這里還是中西文明交流的見證地。西洋鐘表的機械構件、玻璃燒制技藝、中西合璧的琺瑯彩瓷器,都在這里留下了印記。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