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漢風報道:晨光中,漫步荊江大堤健身步道,江風裹著水汽拂面,昔日砂石碼頭上“長”出的綠蔭帶來芳草清香。
黃昏后,步入沙市碼頭文創園,仿佛走進落日、江船、長江大橋、萬壽寶塔繪就的濱江風情帶。
閑暇時,驅車前往石首天鵝洲長江故道,用鏡頭捕捉江豚嬉水、麋鹿漫步、水鳥翩飛的詩意畫面。
一個個動人的生態場景,是荊州長江大保護最生動的注腳。一江碧水,兩岸青綠,已從美好的愿景成為荊州人的幸福場景。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五年來,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言猶在耳。荊州始終將長江生態修復任務擺在首要位置,長江高水平保護十大攻堅提升行動持續發力,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發生了轉折性變化,“萬里長江、美在荊江”的新畫卷照進現實。
荊江兩岸,正在奏唱萬物共生的和諧序曲。

從“人水相爭”到“人水共生”
漁民上岸 精靈回歸
“長江越來越好了,水變清亮了,經常有大魚從江里躍出來,運氣好的話,能看到江豚!”立冬當天,江陵縣馬家寨鄉文新村62歲的王新江騎著電動車如往常一樣巡堤護江。
長江禁漁后,16歲就跟著父親在長江捕魚的王新江,“洗腳上岸”后成為了漁政巡護員:“長江跟人一樣,生病了也需要休養。守好長江,就是守好子孫后代的福祉!”
作為長江大保護的標志性工程,2020年,荊州在全省率先啟動長江十年禁漁政策,對長江干流、長江故道以及長湖、洪湖、洈水等22個水生生物保護區實施全面禁捕,國網鎖定的4309艘漁船、7749名漁民全部退捕上岸。同時,對漁民按需轉產安置,大力扶持漁民創業就業,結合漁民技能累計開發公益性崗位安置183人,其中“護漁員”111人,促推昔日漁民轉崗護江。
守護長江母親河,久久為功,才能從“休養生息”到“生生不息”。
橫向進行生態管控——荊州頒布實施湖北省首個“一湖一法”《荊州市長湖保護條例》,航道疏浚棄砂綜合利用“荊州模式”在長江全流域推廣,首創長江岸線管理員制度,每1至2公里長江岸線設置1名管理員,織密織牢岸線保護網,建立市、縣、鄉、村四級河湖長制體系,4919名河湖長上崗履職,并設立生態補償獎勵資金考核四湖流域各縣(市、區)治水成果。
縱向開展生態協作——荊州攜手潛江保護四湖總干渠水環境,牽手宜昌聯手保護長江上下游生態,與宜昌、荊門等地開展長江及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聯合執法協作,與湖南省常德市、岳陽市、益陽市和長沙市望城區建立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環境聯動治理機制,織密長江流域生態保護網。

“回家啦!”今年5月8日,浪花飛濺中,10萬余尾中華鱘在沙市碼頭被分批放流回長江。五年來,荊州已累計向長江干流放流中華鱘子二代超過100萬尾。
從“禁”到“補”,長江荊州段水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呈現恢復向好態勢。
最新數據顯示,長江荊州段全線水質連續5年達到Ⅱ類,今年1至10月洪湖水質為Ⅳ類。截至2024年底,荊江水域江豚種群增至100余頭、麋鹿種群增加到4600頭左右、鳥類增至345種,荊州成為中華秋沙鴨、東方白鸛、青頭潛鴨等75種國寶級鳥類的棲息地。
“數萬只候鳥年復一年地‘赴約’而來,洪湖生態環境真的在變好。”從難覓候鳥到珍稀鳥類成群而來,湖北洪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喬茂勝在一年年巡湖中,真切感受著洪湖生態的改善。
從“生產岸線”到“生態岸線”
治污添綠岸線重生
3月16日,五湖四海的跑友參加荊州馬拉松,荊江人文生態景觀串珠成鏈,成為荊馬賽道的獨特景觀。
曾經的荊江岸邊,化工企業、非法碼頭、廢棄廠房林立,煙塵漫天、污水直排、破敗不堪。
荊州市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全力打響長江大保護十大標志性戰役,拆除長江干線碼頭、“關改搬轉”沿江化工企業、騰退岸線復綠造林等。五年來,荊州再出硬招、再下重拳,升級啟動長江高水平保護十大攻堅提升行動,讓“生產岸線”回歸“生態岸線”,為長江岸線“錦上添花”。
這是一組生態空間“退”出來的數據——2018年以來,全力整治化工圍江,“關改搬轉”沿江化工企業76家;全力打擊長江非法采砂,查獲涉砂違法船舶216艘;全線整治非法碼頭,累計關停拆除長江干線碼頭340處,騰退岸線55公里;全面治理入河排口,完成1714個長江入河排污口整治,1565個河湖排污口整治完成率達99.9%;全面治理船舶污染,船舶安裝生活污水處理裝置或者收集裝置,荊州港所有碼頭實現船舶生活垃圾和污水接收桶全覆蓋。
這是一組長江岸線“綠”起來的數據——2018年以來,全面推進綠化造林,長江兩岸累計復綠造林69.7萬畝;種植護堤林5162公頃,打造了36處堤防小景;中心城區新建、改造的臨江仙公園、沙市碼頭文創園等串聯成23.5公里“荊江風情帶”,成為群眾休閑的網紅打卡地。
俯瞰如今的荊江畔,層層疊疊的綠蔭沿著荊江大堤蜿蜒向前,猶如一條綠絲帶,將防洪工程與生態景觀融為一體,成為市民休閑娛樂的生態廊道。一個個生態公園、體育場所、露營基地、紀念館等點綴其間,讓群眾與長江更加親近。
“從前總躲著江邊走,如今去這里散步,是每天最期盼的事?!鼻G江畔的沙市碼頭文創園,每天前來休閑的市民絡繹不絕,孩子們奔跑嬉戲,老荊州人賴世元感慨萬分。
從“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
點綠成金興業富民
10月18日,荊州市山水工程產生的3萬噸碳匯產品,作為首批生態價值轉化產品在湖北省生態環境權益交易平臺掛牌。
此次掛牌的碳匯產品,是對《長江荊江段及洪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工程》文旅區試點子項目生態修復成果的一次精準量化。
讓“無價”的生態貢獻變成“有價”的市場商品,荊州的探索早已展開。
近五年來,全市積極開展主要污染物排污權交易,累計成交企業數800余家,累計成交金額18900余萬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年來,荊州堅持綠色發展,通過洪湖流域綜合治理、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產業綠色轉型、農業綠色發展、促進宜居宜業等重點工作,促推山水煥新的“高顏值”成為興業富民的“高價值”。

洪湖地勢低洼,千百年來水生動植物的腐化沉積,孕育出富含有機物的腐殖層,形成特有的青泥巴土壤,孕育出的蓮藕具有清甜、香糯的獨特口感,成為洪湖最珍貴的資源。堅持生態優先,洪湖蓮藕產業通過科技賦能、品牌引領、聯農帶富,從一根“泥疙瘩”變成了“金腰帶”,被開發成56個產品品類,孕育出4個地理標志產品。2024年,洪湖市蓮藕綜合產值90億元,今年有望突破120億元,種植面積、產量、加工產值均居全國第一。
此外,“洪湖蓮藕+”的生態文旅模式正在蓬勃興起,賞荷花、摘蓮蓬、品全藕宴,為洪湖市8家旅游公司和57個鄉村旅游點年吸引游客近30萬人次,旅游收入超15億元。
一根洪湖蓮藕,照見了洪湖生態環境的改善,印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近年來,荊州加快推進產業轉型步伐,化肥使用量連續9年實現負增長,美麗鄉村示范點完成2890戶,對重點地區、重點品種、重點農產品生產基地開展專項監測和品牌提升行動,打造了一批地域優勢明顯的原生態農產品生產基地,形成了“荊州魚糕”“公安葡萄”“洪湖蓮藕”等一批在全國有影響的生態產品區域公共品牌。
江風輕拂,浪里飛歌。守護一江碧水,繪就了綠水青山的生態畫卷,厚植了荊州高質量發展的底色與未來。
荊州,這座千年古城,正在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的道路上穩步向前,書寫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嶄新篇章。
(記者:荊文靜 通訊員:吳科/編輯:朱佳敏/一審:唐杰/二審:王桃芳/三審:江敏)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