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大江奔流,激揚青春浪潮;薪火相傳,燃動理想之光。2025年,光明網策劃推出“理響中國·薪火‘燃’青春”系列融媒體報道,邀請青年學者溯源長江沿線,探訪革命圣地延安,親歷生態治理的壯闊實踐,感悟紅色血脈的賡續傳承,在見證山河巨變中觸摸時代脈搏,生動講好中國故事背后的精神力量和實踐偉力,激勵新時代青年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挺膺擔當。
本期視頻,邀請中央財經大學現代化教學創新中心主任、副教授劉春生,解讀革命老區新興產業發展密碼。

【文字實錄】
大家好,我是中央財經大學的劉春生,今天我們走訪了秦創原創新促進中心,圍繞產業鏈發展需求,秦創原不斷優化創新生態、壯大創新主體、推進協同創新,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的成績,有力地解決了企業在創新中面臨的先期投入高、風險大,研究成果轉化困難等痛點,為延安新興產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寶藏小城延安并沒有停滯不前。2024年延安的經濟增速為5.5%,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一場深刻的產業變革在這片紅色革命熱土上深入推進,過去,延安是以傳統能源作為支柱產業和主要經濟增長引擎的,如今,在高質量發展理念的帶動下,正積極地布局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大數據等新興產業,展現出多點開花的局面。本質上來說,革命精神就是創新精神,轉型與發展都需要新的理念、新的模式、新的思路。

首先是理念先行,這不是停留在技術層面的革新,更是城市發展定位與治理模式的全面升級。延安從主要依賴傳統能源的發展模式主動走向多元創新模式,這種自我革新的勇氣和戰略定力,是其一切變革的思想總開關。

其次,延安沒有采取另起爐灶的激進方式,而是選擇了雙輪驅動的穩健策略。
一方面是對傳統產業進行存量升級,通過對能源、蘋果等傳統支柱產業進行升級改造,打造品牌,提升其生產效率與附加值,穩固了經濟發展的基本盤,為培育新動能贏得了時間和資金支持。

另一方面,對新興產業進行增量培育,有選擇、有重點地布局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大數據等前沿領域,構建了抵御市場風險的多元化產業體系。

這種固本與培新的協同,確保了轉型過程的平穩與可持續。
延安的探索,為同類地區的發展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范式。城市要留住自己的特色,因地制宜、各展所長,才能在準確定位中實現可持續發展,避免“千城一面”。
對于革命老區,紅色傳統非但不是包袱,反而是激勵二次創業的寶貴精神財富。老區完全可以依托其獨特的歷史底蘊和政策關注,通過構建現代創新體系,實現紅色與科技的融合蝶變。

對于資源型城市,要擺脫資源詛咒可以通過搭建創新平臺,引導資源收益反哺新興產業,實現動能轉換,避免產業空心化。

另外,中小城市也可以營造富有吸引力的創新小氣候。通過精準定位、平臺賦能和生態構建,同樣可以匯聚創新要素,在特定領域形成競爭優勢,實現小而美、專而精的高質量發展。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