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擘畫了“十五五”發展新藍圖。
湖北是長江經濟帶發展、中部地區崛起等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的重要交匯地。未來五年,是以“湖北所能”服務“國家所需”,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的關鍵期。
“十五五”規劃建議中的國家布局,湖北使命這樣擔當!
戰略集成效應得到強化
湖北要將疊加勢能轉化為發展動能
區域協調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發揮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疊加效應,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發揮重點區域增長極作用,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指出

攤開中國區域發展的版圖,湖北處于多重國家戰略疊加的“黃金交匯點”。
在“十五五”的宏偉篇章中,區域發展戰略正經歷深刻變革。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陳耀指出,國家戰略部署正從過去的“單點突破”邁向“疊加賦能”,強調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長江經濟帶等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的多重共振。在這一背景下,湖北的戰略疊加效應空前強化。
作為中部六省“領頭羊”,是支撐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
作為長江干線徑流超千公里的唯一省份,是長江經濟帶承東啟西的“關樞之地”,需守護江湖安瀾與生態安全;
作為長江中游城市群核心省份之一,以武漢都市圈為核心的長江中游城市群,是聯動長三角、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關鍵紐帶;
以“市市通高鐵”和武漢都市圈同城化推進新型城鎮化,成為中部地區新型城鎮化先行區;
湖北兼具優化開發區域(如武漢都市圈)、重點開發區域(如襄陽、宜昌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重要生態功能區(如三峽庫區、丹江口庫區),在國土空間開發保護中地位重要、責任重大。
這種戰略疊加效應為湖北帶來的是重大的結構性機遇。
一是“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帶來的建設機遇。“戰略疊加”意味著國家層面將有一批關乎全局的重大項目、重大平臺、重大政策向具備條件的樞紐地區傾斜。湖北有望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戰略性物資儲備基地、國家物流樞紐等領域獲得更多布局。
二是“增強區域發展協調性”帶來的改革機遇。國家層面將進一步推動打破行政壁壘、促進要素高效流動的體制機制創新。湖北可借此契機,在跨區域交通互聯、市場一體化、生態補償、產業協作等方面爭取先行先試,提升區域協同發展水平。
三是產業升級與生態優先帶來的結構性機遇。從產業升級上看,湖北“51020”現代產業集群加快崛起,光電子信息、汽車制造與服務、大健康三大產業邁入萬億級,千億產業達到19個,有望通過國家戰略賦能,實現從“產業高地”向“產業高峰”躍升。從生態優先上看,依托長江大保護“雙十工程”、中碳登(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結算系統)等平臺,湖北將在綠色低碳產業、碳市場與碳金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等領域獲得先發優勢,縱深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湖北路徑。
長江中游城市群地位提升
武漢都市圈要擔當“中心”作為
促進區域聯動發展。推進跨區域跨流域大通道建設,強化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強重點城市群協調聯動發展,促進區域創新鏈產業鏈高效協作。推動長江中游城市群等加快發展,培育發展若干區域性中心城市,更好發揮跨區域聯結型地區支撐帶動作用。深化跨行政區合作,健全區域間規劃統籌、產業協作、利益共享等機制,拓展流域經濟等模式。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指出

區域協調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其核心意義在于破解發展不平衡問題,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穩定、可持續和高質量的動力。
作為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路徑和手段,區域聯動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秦尊文認為,《建議》在第29條單列“促進區域聯動發展”,并明確提出推動長江中游城市群加快發展。這不僅凸顯了區域聯動發展在“十五五”時期的重要性,更賦予了長江中游城市群聯動發展要在全國當表率的全新定位,其在國家發展規劃中的地位得到極大提升。
長江中游城市群覆蓋湘鄂贛31個城市,經濟總量已超12萬億。在這個特大型國家級城市群?中,湖北肩負神圣職責。2024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北時明確提出“以武漢都市圈為中心,推進長江中游城市群聯動發展”。如今,作為三大主體之一的武漢都市圈,經濟總量在長江中游城市群的占比已提升至29%。
更為可喜的是,武漢都市圈9城緊密連接,同城化水平持續提升。都市圈內,32條斷頭路瓶頸路已經打通,1062項民生服務事項實現“一圈通辦”,公積金互認互貸率先突破,教育、醫療等領域互通共享加快推進,“9個城市就是1個城市”的理念深入人心。
在秦尊文看來,《建議》的出臺以及長江中游城市群地位的大幅提升,為湖北、武漢都市圈帶來新使命、新機遇。
一方面,長江中游城市群是中部地區最大最強的城市群,在中部崛起中具有關鍵作用。湖北被定為中部崛起的戰略支點,武漢被定為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無論是中部崛起還是長江中游城市群,都是湖北最先發聲、最早呼吁的。《建議》的出臺以及長江中游城市群地位的提升,是對中部崛起最硬核的支撐,對中部支點建設是最大的利好。
另一方面,《建議》給長江中游城市群定下“聯動發展”的主旋律,武漢都市圈作為“中心”,必將率先垂范,在跨區域交通互聯、市場一體化、生態補償、產業協作等方面爭取先行先試,以都市圈同城化引領城市群一體化,為全國區域聯動發展示范“打樣”,貢獻湖北智慧。
當前,我國城市群發展風起云涌,面對新一輪區域比拼,湖北有責任、有底氣,攜手湖南、江西,共同把“跨三省”的距離變成“同村人”的便利,讓老百姓“出行更順、辦事更易、掙錢更多、玩得更爽、住得更好”!
國際運輸通道體系注重多元化韌性強
九州通衢湖北要爭當雙循環戰略橋頭堡
健全多元化、韌性強的國際運輸通道體系。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指出

隨著中國經濟規模的持續擴張,中國對外貿易在世界貿易體系中的份額呈現出穩步提升的態勢。國際運輸通道的多元化和韌性建設對于中國外貿的可持續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戰略意義。
《建議》將健全多元化、韌性強的國際運輸通道體系作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的重要內容,體現出國際運輸通道體系對促進“雙循環”,發展實體經濟的重要支撐作用。
在這一國家戰略布局中,湖北是我國的經濟地理中心,處在“菱形構架”核心區位(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成渝四大城市群中心)?,擁有亞洲首個專業貨運樞紐機場——鄂州花湖國際機場、長江黃金水道與中歐班列(武漢)形成了連接日韓、通達歐洲的多式聯運體系,在國家大通道中扮演著“承南接北”“聯接東西”的樞紐角色。
根據國家物流樞紐建設的相關規劃,武漢和重慶是目前我國僅有的兩個成功布局五種類型國家物流樞紐的城市。武漢還是唯一的五型物流樞紐省會城市,也是中部地區唯一的五型物流樞紐城市。因此,湖北承擔的物流任務不僅是服務于湖北,更是要在保障全國統一大市場產品要素便捷流動中起到關鍵作用。在過去,湖北是西貨東出的關鍵通道,在今天西部陸海新通道逐漸打通的情況下,湖北又成為了我國東西雙向互濟,陸海內外聯動的中樞。
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貿學院教授、商務部經貿政策咨詢委員會全球價值鏈專家組專家崔凡看來,湖北可在“十五五”期間以戰略疊加為牽引,深度融入國家大通道網絡,強化鐵水公空立體交通體系與國家戰略的協同聯動。
展望未來:花湖國際機場、中歐班列(武漢)與陽邏港可以依托湖北“九省通衢”區位優勢,構建“空鐵水”協同網絡。
花湖國際機場聚焦高時效全球貨運,通過“空公聯運”銜接周邊城市集貨,發揮“一夜達全國,隔日連世界”時效優勢;中歐班列(武漢)以陸路骨干貫通歐亞,依托陽邏港“鐵水聯運”樞紐實現長江水道與鐵路無縫銜接,拓展“中歐班列+漢亞直航”等跨國中轉通道;陽邏港則強化水運節點功能,通過“一單制”模式降低中轉成本,承接東部沿海貨源轉移。
三通道以基礎設施互聯和政策協同為支撐,形成“空鐵水公”多式聯運體系,必將推動湖北從通道節點升級為全球物流網絡的核心樞紐。
生態安全屏障成為綠色發展重要任務
湖北要夯實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關鍵支點
綠色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底色。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碳達峰碳中和為牽引,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增強綠色發展動能。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指出

綠色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底色。《建議》中“綠色”一詞出現多達20次,這是中國堅定走綠色發展之路的莊重承諾。
《建議》將“筑牢生態安全屏障”作為綠色發展的重要任務,既是美麗中國建設的核心內容,更是破解資源環境約束、提升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必然選擇。
綠色生態是湖北最動人的名片,也是最厚重的家底。放眼全國,湖北的生態地位獨一無二:三峽庫壩區是長江中下游的防洪屏障,守護著江漢平原乃至長江三角洲的安瀾;神農架林區是華中地區“生態綠肺”,維系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的生態基底,也是生物多樣性的“基因庫”;丹江口水庫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核心水源地,直接保障北方城市的飲用水安全,是跨區域生態協作的核心樞紐。
這三大屏障相互聯動,讓湖北成為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的關鍵支點,更是國家全域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其生態狀況直接影響全國生態格局的穩定。
展望“十五五”,湖北不僅要守護好一江碧水東流、一泓清水北上,更要讓綠水青山“流金淌銀”。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生態文明建設教研室主任李宏偉認為,湖北特殊的生態定位對綠色發展提出了針對性要求。湖北要堅守“生態優先”的剛性底線,踐行系統治理的科學方法,探索綠色轉型的創新路徑,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為支撐高質量發展的金山銀山。
在她看來,湖北作為全國碳交易的試點先鋒,正在以中碳登為依托打通“兩山”轉化的價值通道。今年以來,湖北省生態環境權益交易平臺上線運行,全國首個“山水工程”溫室氣體減排方法學同步落地,這些實踐都為湖北增強綠色發展動能注入堅實底氣。
李宏偉認為,立足現有優勢,湖北要進一步推進協同治理,構建全鏈條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體系:一是多主體協同,凝聚全社會參與合力。政府牽頭完善規則、搭建平臺,企業擔起主體責任,公眾踐行綠色生活,形成全民參與的良性循環;二是多要素協同,打通價值轉化全鏈條,把制度、技術、市場、產業、金融這些關鍵要素串起來;三是多維度協同,強化價值實現保障,從區域、政策、機制三個維度同步發力,確保“兩山”轉化可持續、可復制。
在全球產業分工中提升地位和競爭力
湖北要建成制造強國高地
推動重點產業提質升級,鞏固提升礦業、冶金、化工、輕工、紡織、機械、船舶、建筑等產業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地位和競爭力。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指出

先進制造業是全球主要經濟體的競爭制高點,是科技創新的主戰場,更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核心與難點所在。
作為全球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中國的發展優勢與根基在于實體經濟。《建議》將“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列為戰略任務之首,進一步突顯其作為中國經濟“立身之本”的核心地位。
在這一國家戰略布局中,湖北作為全國少數擁有全部41個工業大類的制造大省,肩負著走在前列、擔當使命的時代責任。66個重點工業產品產量位居全國第一,彰顯其雄厚的實體經濟根基。
在多個關鍵領域,湖北制造業已強勢躋身全球前列:光纖光纜規模問鼎世界,光通信、存儲芯片技術全球領先,一系列標志性工業母機展現出自主可控的硬核實力。從支撐全球通信網絡,到新能源汽車、鋰電池等產品遠銷170多個國家和地區,“湖北制造”已深度嵌入全球產業鏈,成為不可或缺的關鍵一環。
面向未來,湖北正以磅礴之勢,錨定全國制造強省第一梯隊目標,全力打造“51020”先進制造業集群。
在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規劃研究所副所長馬承恩看來,全面推進“51020”產業集群升級,是湖北將科教資源、產業生態與基礎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的必然路徑,對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具有重要意義。
湖北要鍛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需從三方面協同發力:一是堅持創新引領,暢通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轉化路徑,為產業集群注入持續創新動力;二是推動“三線并進”,加快傳統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升級,促進新興產業“裂變躍升”,加速未來產業“搶先布局”;三是強化鏈群協同與開放合作,構建一流產業生態,積極吸引全球優質資源,推動本土企業深度融入國際分工體系。
他認為,在新一輪全球產業競爭中,湖北有基礎、有潛力搶占制高點,為國家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貢獻湖北智慧與湖北樣本。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