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的襄州區程河鎮,夾河套地區的薄霧還未散盡,崔營村的朱春杰,這個因腿部不便難以外出務工的村民,已在自家院子里泡軟了杞柳枝條。“這柳條得用‘三浸三蒸’的法子處理,韌勁才夠。”他指尖翻飛間,細長的枝條穿繞成型,不遠處的竹筐里,半成型的果籃已碼得整齊。這些看似尋常的柳枝,經過程河鎮匠人指尖的“魔法”,化作一件件遠銷歐美、韓國、新加坡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高端工藝品,不僅年產值突破1.5億元,更實現年出口創匯500萬美元。

沃土育“金柳”
三百年技藝織就文化長卷

地方志記載:“襄水之畔,柳林成蔭,編藝盛行。”明末清初,來自山東、山西、河南等地的手工藝人避亂南下,將各地柳編技藝帶到襄陽唐白河流域的夾河套,融入當地傳統編織技藝中,逐漸形成了平編、穿編、擰編、線編、立編、混編6大柳編技法。柳編選材如選美:只選色白質柔、光潤勻稱的青芽柳與紅芽柳。技藝如織錦:“平編”經緯交錯、“擰編”環環相扣,獨有的“三折兩繞”技法早在清代就因“密不透風,疏可透光”被列為貢品。1960年開始編制花瓶、屏風等工藝品用于出口。從種植到編織再到貿易運輸,柳編產業在這里興盛了三百多年。
匠心傳薪火
非遺絕活煥發時代生機
在程河鎮朱德安大師工作室,省級非遺傳承人朱德安正對著圖紙打磨新作品。陽光透過玻璃窗,照在貨架上琳瑯滿目的柳編制品上:既有古色古香的傳統籃筐,也有鑲嵌著金屬飾邊的時尚提包,還有栩栩如生的龍形擺件。“你看這穿編技法,是程河柳編的絕活,編出來的東西立體感強,老外都愛搶。”他拿起一件剛完工的燈罩介紹,指尖因常年編織留下的厚繭格外醒目。從1995年赴廣東學藝攻克龍形編織技藝,到2017年返鄉創辦合作社,這位四代傳承的柳編匠人已組織20余次培訓,讓6大類編法、12000多個花色品種的程河柳編走出了國門。

作為全國三大柳編出口基地之一,程河柳編不僅傳承著深厚的地方文化底蘊,也彰顯了傳統手工藝的獨特魅力。早在2007年5月,程河柳編便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2015年它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2020年更進一步入選湖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然而,這項擁有300多年歷史的傳統技藝也曾一度陷入困境——面對現代工業制品的激烈競爭,柳編產品因樣式陳舊,附加值不高,逐漸失去市場吸引力。同時年輕一代對柳編技藝的傳承意愿不強,出現了傳承人斷層的問題。為破解這一難題,近年來,襄州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為重要抓手,將柳編產業深度融入區域文化發展的戰略之中,采取以獎代補,調動柳農種柳的積極性,擴大柳條種植面積,打造萬畝柳條種植基地。在堅守傳統技藝根脈的同時,積極搭建創新平臺,推動設計賦能、品牌升級與市場拓展,讓這項古老的手工藝術煥發新生,實現“老手藝”對接“新市場”,不僅有效激活了地方特色文化產業,也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提供了鮮活范例。
青春賦新能
數字浪潮激活千年編藝

“非遺要活下去,就必須讓年輕人愛上它!”程河人主動出擊,與13所高校簽訂研學協議,設立4個柳編非遺工作室,累計吸引2萬多人次學生參與實踐。
在襄陽職業技術學院的柳編傳承中心,95后大學生霍夢涵的工作室里一派忙碌。電腦屏幕上,AI設計軟件正快速生成柳編衣柜的三維效果圖,旁邊的樣品架上,木框鑲嵌柳編面板的柜門散發著自然氣息。“傳統柳編脆且承重力差,我們改良出15道標準化流程,解決了家具應用的痛點。”這位柳編世家第六代傳承人,將臨沂與襄陽技藝融合,用數字技術建立起300余種技法、4000多個圖案的資源庫,通過AI建模實現快速出圖。她的“柳上美居”項目不僅斬獲省賽金獎,更通過與裝飾公司合作,帶動300多農戶參與加工,每戶年均增收3萬元。

2024年8月,湖北省豫劇團創排的現代豫劇《花開柳鄉》登上熒幕,以詩化的舞臺語言刻畫柳編人的堅守擔當。2025年9月,湖北美術學院“點柳成金”團隊走進程河,突破“柳編只做小件”的固有認知,創作出大型立體迎新裝置,為古老技藝注入澎湃青春動能。
柳韻織富路
一根青條串起共富圖景
“只種不編,一畝四千;連種帶編,一畝八千。”老匠人尚天興的笑語道出了柳編帶來的實實在在的收益。如今的程河,柳編產業早已不是“編筐賣筐”那么簡單——合作社里柳條翻飛,訂單不斷,連綴起一幅共同富裕的和美畫卷。百畝柳條基地、柳編展覽館、采摘果園、體驗工坊串聯成線,打造“賞、學、驗”一體式文旅體驗。

程河鎮加強柳編標準化設施建設,在生產經營中實施全過程的標準體系,推動柳編從原始粗放型向標準化、精品化方向發展,促進柳編產業提效增值。建立“標準化+產、學、研”基地,制作視頻課件,免費開展技能培訓,助力柳編技能扶貧助殘、全民技能提升、返鄉創業;舉辦柳編進校園、“程河柳編”文化節等活動。
從田間到車間,從手工作坊到數字車間,襄州區已構建起“種植基地+大師工坊+高校研發+企業外銷”的柳編全產業鏈。全鎮150畝杞柳種植示范基地保障原料供應,20余家加工企業實現從初級編織到精品制作的升級,電商矩陣與外貿渠道聯動,帶動2000多人實現就業,其中包括80余名像朱春杰這樣的殘疾人、脫貧戶。
非遺“鏈”未來
創新實踐書寫全會答卷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并非固步自封,而是要在創新中煥發活力、增強生命力。“十五五”規劃明確提出,要“深入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推動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立足新階段,襄州區將堅持守正創新,持續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積極探尋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連接點,努力走出一條具有襄州特色的文化保護高質量發展新路徑,讓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綻放更加璀璨的光彩。

從朱德安指尖的傳統技法,到霍夢涵電腦里的AI設計,再到朱春杰院子里的致富希望,一根根柳條串聯起文化傳承與民生改善的脈絡。這株生長在襄州沃土上的非遺之樹,正以創新為養分,在踐行全會精神的道路上,結出文化繁榮與產業興旺的豐碩果實。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