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編制實施五年規劃引領經濟社會發展,已經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鮮明特點,也是世界各國借鑒中國發展經驗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曾談道:“有外國領導人對我說,中國有一大優勢,你們總是制定各種規劃,而且各種規劃總是能實現。現在,大家對中國式現代化充滿信心。”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中央統一領導下,我國共編制實施了14個五年規劃(計劃),接力落實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長遠戰略目標,創造了從一窮二白走向繁榮富強的偉大奇跡。
五年規劃并非中國獨有,也不是中國首創,有一個問題值得深思:五年規劃何以成為中國之治的突出優勢?
回顧歷史,在二戰后的“計劃化浪潮”中,發展中國家普遍將五年計劃作為推進工業化的手段,最多時有近1/3國家實行五年計劃,但這些國家大多又由于種種原因放棄了五年計劃。我國的五年規劃(計劃)始終圍繞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戰略目標接力奮斗。“一五”計劃到“五五”計劃推動我國在一窮二白基礎上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六五”計劃、“七五”計劃推動基本解決溫飽問題,“八五”計劃、“九五”計劃推動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十五”計劃到“十三五”規劃推動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十四五”規劃按照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時代“兩步走”戰略安排,推動現代化建設新征程開局起步。放眼全球,五年規劃只有中國堅持得最久、取得輝煌成就,成為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
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在五年規劃編制和實施中發揮了定海神針作用。五年規劃的編制、實施和評估全過程始終貫穿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確保發展戰略的歷史延續性和時代前瞻性。每一次編制五年規劃,黨中央都提出關于制定五年規劃的建議,闡明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方針、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規劃編制過程中,我們黨廣泛征求社會各界意見,堅持把頂層設計和問計于民統一起來,充分吸收民智民意,凝聚全社會共識。規劃實施過程中,黨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保證規劃高效實施。我國的五年規劃有延續指標、調整指標與新增指標,將長期戰略性與中期靈活性相結合,中央統籌、地方分解、部門協同,下好“全國一盤棋”。這種在中國共產黨有力領導下,兼具延續性與調適性的長期主義優勢,是西方國家難以比擬的。200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恩格爾對此評價說,“當中國為下一代制定五年規劃之時,美國只能規劃下一次選舉”。
我國的五年規劃將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并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改革開放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完善,規劃(計劃)的性質逐步由指令性向指導性轉變,內容從管理微觀經濟活動向加強宏觀性戰略性指導轉變,從“十一五”開始五年計劃名稱改為五年規劃,反映了規劃理念、編制重點、實施方式的深刻變革。五年規劃是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重要實現形式,我國已經形成以五年規劃為統領,以空間規劃為基礎,以專項規劃、區域規劃為支撐,由國家級、省級、市縣級規劃共同組成的三級四類國家規劃體系,能夠高效動員各方面資源向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匯聚,凝聚起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磅礴力量。
五年規劃成為中國之治的突出優勢,最終體現在規劃的高效執行上、體現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非凡成就上。我們黨全面領導和推動五年規劃的制定和實施,圍繞中國式現代化戰略導向,將戰略目標與發展政策、具體舉措有機統一起來,形成合理科學的任務書、時間表和施工圖,一個五年接著一個五年干,不斷構筑起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大廈。1952—2024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均增長率達到了7.9%,并實現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的全方位進步。特別是“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臺階,中國式現代化邁出新的堅實步伐,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實現良好開局。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對未來五年的發展作出頂層設計和戰略擘畫,是乘勢而上、接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又一次總動員、總部署。展望“十五五”,五年規劃必將有力推動我國創造新的更大的發展奇跡,不斷開創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