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廣網北京11月12日消息(記者文峰)“激情全運會,活力大灣區。”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本次全運會首次由粵港澳聯合舉辦,既是“一國兩制”在體育領域的生動實踐,也為“體育強國建設”寫下了鮮明的注腳。
就在不久前,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統籌推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發展,加快建設體育強國”。
作為我國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綜合性體育盛會,全運會自1959年創辦以來就承載著多維重要意義。它既是觀察我國體育事業高質量發展面貌的窗口,也是社會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更是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相結合、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融合發展的重要平臺。
全民參與的廣度
本屆全運會群眾比賽設23個大項166個小項,共有1.4萬多名運動員參加競技比賽項目,約1.1萬名群眾運動員參加群眾賽事活動。參賽隊伍涵蓋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行業體協及高等院校等73個代表單位。
據主辦方介紹,在十五運會的群眾賽事中,有群眾喜聞樂見的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籃球、輪滑、龍舟、圍棋、象棋、保齡球等19個比賽類大項和舞龍舞獅、健身氣功、太極拳、廣播體操4個展演類大項,讓廣大體育愛好者擁有屬于自己的精彩全運故事。數據顯示,上百萬人參加了群眾賽事預賽和“我要上全運”賽事活動,幾乎“周周有比賽”的生動場景,成為“全民全運、全運惠民”的真實寫照。
“體育強國的基礎在于群眾體育。”從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到“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連續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和二十大報告,這些年《體育強國建設綱要》《關于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意見》等文件相繼出臺,全民運動、全民健康等成為加快建設體育強國的關鍵詞。
在此背景下,近年來,我國“15分鐘健身圈”建設加速推進。僅“十四五”時期,國家累計投入56.5億元,支持公共體育場館向社會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截至2024年底,全國體育場地增至484.17萬個,體育場地面積達42.3億平方米,人均體育場地面積3.0平方米。
北京體育大學教授鄒新嫻認為,場地設施實際上是全民健身當中解決“牛鼻子”問題的重要方面,各地政府把人民需求放在了重要位置,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理念的充分體現。
“十四五”期間,我國成功舉辦北京冬奧會、杭州亞運會、哈爾濱亞冬會、成都大運會等多個國際綜合性賽事,是新中國歷史上舉辦國際綜合性運動會最集中的時期。這些賽事讓體育文化和體育精神不斷傳播,為本屆全運會的舉辦積累了經驗,也讓競技體育釋放了更大魅力,更讓群眾體育的熱度不斷提升。
人才儲備的深度
全運會還是奧運會的“選拔賽”和“儲才庫”。據介紹,本屆全運會競技比賽項目對標洛杉磯奧運會。連日來,很多年輕的面孔讓我們感受到青春中國的新生代力量。譬如,年僅18歲的張展碩在本屆全運會400米自由泳破紀錄奪金;在滑板女子碗池決賽中,作為北京代表團本屆全運會最年輕的參賽選手,年僅11歲的曹詩祺收獲第7名;來自河北保定的年僅13歲的于子迪奪得本屆全運會女子200米個人混合泳冠軍,并刷新亞洲紀錄;還有2007年5月出生、身高2米26的全運會女籃U18組山東隊中鋒張子宇……這些種子選手將成為未來中國奧運賽場的生力軍。
回顧“十四五”時期,東京奧運會百米飛人大戰,蘇炳添跑出“中國速度”;北京冬奧會單板滑雪大跳臺,蘇翊鳴沖上“世界之巔”;巴黎奧運會泳池爭鋒,潘展樂掀起“中國青春風暴”……這一連串的名字和成績讓國人振奮,也進一步激發了人們參與體育強國建設的熱情。許多出現在本屆全運會開幕式的名將,彰顯了我國建設體育強國人才的儲備深度。
截至2024年底,“十四五”時期我國共取得世界冠軍519個,創世界紀錄68次。在此期間,北京冬奧會參賽獲歷史最好成績,巴黎奧運會創境外參賽最好成績,且在巴黎奧運會上,花樣游泳、藝術體操、自由式小輪車3個項目首次獲奧運金牌。我國獲奧運金牌的項目從21個增至24個。這些成績的取得,同樣離不開全運會的賦能作用。在乒乓球等一些領域,不少運動員甚至感慨,“奪得全運會冠軍比奪得奧運會冠軍還難。”由此可見,全運會競技激烈程度之高,對培養高水平運動員大賽經驗意義之重大。
體育產業的厚度
從本屆全運會的各類項目、先進裝備和現代化場館,還可見我國體育產業的蓬勃發展。數據顯示,“十四五”以來,我國體育產業穩步發展,2023年全國體育產業總規模已經實現了3.67萬億元,年均增速10.3%,增加值達到了1.49萬億元,為國民經濟增長和地方經濟轉型增添了新的動力。
特別是,體育產業在地方各具特色。譬如,廣東省深耕智能體育新賽道,2023年體育產業總規模突破7000億元,增加值超2300億元,增速達9.5%;再如,江蘇省圍繞“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2023年體育用品制造及銷售總規模4398.5億元,占省內體育產業總規模的68.6%……這種“百花齊放”同樣詮釋了體育強國建設的中國特色。
與體育產業蓬勃發展并進的是,“賽事進景區、進街區、進商圈”“跟著賽事去旅行”“村超”“蘇超”火爆出圈。“體育+科技”“體育+文旅”“體育+城市有機更新”協同并進,跨境交通便利化政策持續優化,都為全運會中群眾賽事的舉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超越,不只在常規的體育賽場。徐京坤獨自挑戰“航海界的珠穆朗瑪峰”,何靜無氧登頂全球14座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周冠宇連續創造中國賽車的多個“第一次”……他們把中國人的名字鐫刻在人類追求卓越的豐碑上。
“到2035年建成體育強國”,這是黨的二十大確定的目標任務。當體育強國夢匯入中國夢的時代洪流,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征程中,加快體育強國建設的生動圖景正在匯聚全民智慧與合力不斷向前鋪展。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