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江日報融媒體訊(記者萬建輝 通訊員劉英)4日,由中央檔案館、國家檔案局主辦,省檔案館協辦,市委組織部、市委市直機關工委、市委機要保密和檔案局、市檔案館承辦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檔案文獻展,在江岸區一元路5號武漢市檔案館正式開展。
該展覽為我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重要內容,精選了中央檔案館和省、市檔案館的300余件檔案文獻,分理論探索、理想信念、不懈奮斗、牢記宗旨、自身建設五個方面,生動且深刻地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程和偉大成就。
本次展覽展出的眾多珍貴文獻中,不乏馬克思、列寧、李大釗、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革命先輩的親筆信、手稿;南昌起義、紅軍長征、百團大戰、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等重要的戰役的歷程、行動部署;黨和國家領導人起草、修改的重要文件的復制件。
4日上午開展后,不少市民聞訊到現場參觀。來自漢口的黃女士表示,有兩件檔案令她對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印象深刻。一件是朱德所寫“借錢”的信,讓她了解到朱德雖是八路軍總司令,卻沒有什么存款,連家鄉的生母和養母都無法奉養。另一件是1955年周恩來的工作臺歷,總理白天要處理黨和國家的重大事務,晚上還要聽匯報,他的秘書都分為日班和夜班輪換值班。黃女士感嘆:“周總理真正用實際行動踐行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句話?!?/p>
展覽將持續至8月,市民可在工作日參觀。
朱德寫信向好友“借錢” 葉挺出獄第二天申請重新入黨
這些文獻告訴你,共產黨人如何“不忘初心”

市民觀看展覽。市檔案館供圖
此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檔案文獻展展出的300余件檔案文獻中,中央檔案館提供的檔案文獻達270余件,許多珍貴檔案背后的故事感人至深,且鮮為人知。
張靜泉父子接力保存“二大”珍貴文獻
展品中有一份泛黃的《黨章》,是1922年7月中共二大通過的第一部《黨章》,最后一頁的印章上刻有“張靜泉(人亞)同志秘藏”。這份文獻是目前中共二大唯一存世的中文文獻,它背后有一段鮮為人知的保存故事。
張靜泉是寧波人,是上海最早的21名工人黨員之一。中共二大結束后,中央領導機構將大會通過的章程和9個決議案鉛印了小冊子,分發給黨內的有關人員學習,張靜泉也獲得了一本。1928年,張靜泉奉命去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他放心不下這些黨內早期文件、書刊,又不舍得將其付之一炬。經再三考慮,他決定將這些文件、書刊從上海秘密帶回寧波鄉下老家,托父親保管。
張父編了個兒子在外亡故的故事,為張靜泉修了一座衣冠冢,偷偷將張靜泉帶回去的那一大包文件、書報用油紙包好,藏進空棺埋進墓穴。老人十分清楚這些文件的重要性,始終希望有朝一日,兒子回來后能夠物歸原主。但老人沒有想到,父子這一別就是永別,張靜泉在1932年犧牲。
新中國成立后,年事已高的老人便向三子張靜茂說出了“衣冠?!钡拿孛堋堨o茂把這批文件帶回上海后,專門刻了兩枚紀念圖章,上書“張靜泉(人亞)同志秘藏”和“張靜泉(人亞)同志秘藏山穴二十余年的書報”字樣,分別蓋在文件和書報上,這些文件之中就包括了這本鉛印的二大小冊子。后來,張靜茂把這些珍貴文物分別捐贈給相關國家機構,張靜泉生前保護下來的革命文物也多作為一級文物被中央檔案館、國家博物館收藏。
朱德向好友借錢贍養母親
展品中的一份信件,讓不少市民感慨萬千。這封信是1937年11月29日,朱德寫給好友的信。信中說:“家中有兩位母親,生我養我的均在,均已八十,尚康健。但因年荒,今歲乏食……我數十年無一錢,即將來亦如是。我以好友關系,向你募二百元中幣。”
當時朱德的兒子到八路軍總部看望他,朱德在談話中得知四川老家正逢旱災,生活艱難。于是,他便想起在老家的兩位母親(生母和養母)無人照顧。他雖是高級領導干部,卻沒有什么存款,只能寫信向兒時好友求助,借錢贍養母親。
周總理工作到凌晨兩點
一份1955年周恩來的工作臺歷顯示:當年9月23日,他一直工作到凌晨2點。周恩來工作的特點是今日事今日畢,白天要處理黨和國家的重大事務,晚上還要聽匯報。為了配合他超負荷、高標準、高效率的工作進程,他的秘書都分為日班和夜班輪換值班。日歷的最上邊,記錄著周恩來秘書的值班情況:“日班,戚某。夜班,陳某?!笨梢哉f,周恩來是真正用實際行動踐行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句話。
葉挺出獄第二天即申請重新入黨
此次參展檔案中,還有葉挺、冼星海、梅蘭芳、程硯秋、錢學森等各界優秀人士的入黨申請書等文件,其中葉挺的入黨申請是一份電文。
1946年3月4日,經中共中央多方努力,在皖南事變中被國民黨扣押的葉挺始獲自由。出獄后的第二天,葉挺即電告中共中央,請求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在電文中寫道:“我已于昨晚出獄。我決心實行我多年的愿望,加入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在你們的領導之下,為中國人民的解放貢獻我的一切。我請求中央審查我的歷史是否合格,并請答復。”
1946年3月7日,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電告葉挺批準其加入中國共產黨,電文底稿由毛澤東親自反復修改,葉挺終于實現了自己的夙愿,重新回到黨的懷抱。(記者萬建輝 通訊員劉英)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