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出現場
“叮、叮、叮……”伴隨著勞作聲,只見一群年近七旬的老漢們,身穿土家藍布對襟衣,氣定神閑地在舞臺上表演傳統技藝,顯得一派從容。
為弘揚民族傳統技藝,打造巴東非遺品牌,彰顯土家文化的獨特魅力,進一步推進巴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4月29日,巴東縣文旅局將巴東原創特色曲目《巴山的回聲》搬上了“交響春夏”第七屆長江三峽(巴東)纖夫文化旅游節暨中國土家族打擊樂音樂會的舞臺。
劈竹破篾、鉆石磨、彈棉花、刨木料、磨槳篙……由巴山匠藝村民間打擊樂團隊表演的節目《巴山的回聲》,把巴東土家九佬十八匠工器具、農家用具等散落民間的“活文物”帶上舞臺,演繹土家工匠生產生活的音樂絕響。
《巴山的回聲》包含石匠、木匠、磨刀匠、篾匠、鉆磨佬、彈匠6個行當,以藝術的手法再現部分土家九佬十八匠的勞作場景,表達對土家傳統技藝的敬仰和禮贊。
磨刀匠(左)與篾匠(右)
九佬十八匠是民間對靠手藝謀生的民間工匠的一個統稱,看似簡單的手藝,卻是中國傳統文化幾千年的積淀。
在以前,佬和匠都是指有專門技藝的手工藝人,他們農忙種田、農閑掙錢,走鄉串戶,用自己的手藝服務鄉民,從婦女戴的金銀首飾到每個人都要用的鍋碗瓢盆,可以說,手藝人靠為鄉民服務謀生,鄉民們也離不開手藝人的服務。
“這或許算不上嚴格意義上的打擊樂,而完全就是一種自在閑適的生活,折射出社會安定、民族團結與幸福和美。”節目負責人張繼華說道。
一顆匠心,千年傳承。《巴山的回聲》聚焦傳統行業,讓年輕一代對逝去的時代增加了了解,更讓中老年觀眾對民間藝人的生活無限緬懷,具有樸素和懷舊的美感。
木匠
“這次機會很難得,它給我們手藝人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讓更多的人知道我們。我今天還做了幾筆小生意,賣出了好幾樣蔑器,還有人加我微信訂購了幾件,感覺很開心。”來自沿渡河鎮的篾匠師傅劉莫樹高興地說道。
一路走來,這些傳統手藝,留給我們太多珍貴的器具。但令人惋惜的是,在現代工業的沖擊下,傳統手藝面臨種種窘境,經營也愈發艱難,不再有過去的輝煌。
“時代的腳步越走越快,一門一門老手藝卻逐漸消逝,或許有一天,我們只能在博物館里看到它們,只能在記憶中搜尋。希望更多的人能通過這個節目了解我們手藝人,與我們一起將老手藝傳承下去、發揚光大。”縣文旅局局長譚勇說道。(記者 向園夢 通訊員 李永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