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拔1600米的恩施大峽谷景區索道上站廣場,因為風光絕美,一直是游客上山“打卡”之地。每天上午10時左右,這里人潮涌動。
“全程950元,分段200、300、400不等,明碼標價。師傅,坐不坐轎子?”家住七星寨背后的前山村民李玉才和伙計們,每到這個時候,都賣力熱情吆喝。“大峽谷剛開發那幾年,我每天天不亮就爬起來,走十幾里山路到景區抬轎子。現在,每天早上我先到田里拾掇大黃、貝母等藥材,等到10點左右開上轎車,半個小時就到景區。你們再看路邊停的上百輛摩托車、三輪車、小轎車,那都是我們這些在景區上班的鄉親們的。”
他們七嘴八舌,向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打開了話匣子……
絕壁變“金山”風景變“錢景”
初夏時節,恩施大峽谷景區,萬丈絕壁險峰,壯美而神秘。大峽谷景區,將迎來又一個旅游旺季。
登七星寨、下云龍地縫,飽覽“清江升白云、絕壁環峰叢、天橋連洞群、地縫接飛瀑、暗河配天坑”美景,天南海北的游客一路微博微信發個不停。
李玉才、孫庭剛、劉定勝等10來個鄉親,天天在這兒忙乎著。“雖然現在抬轎子辛苦,但是收入有保障,一年四五萬沒得問題。”“我們還成立了公司,規范經營。女的、力氣小的去背簍公司背小孩,力氣大的就來轎子公司抬轎子。”
村民劉成松,每天清晨先在自家20畝大黃地里忙活2個小時,等11點左右游客多了,就背起背簍上山,幫游客背娃娃。
如今的恩施大峽谷,有200多位本地村民和劉成松一樣,靠著背簍、轎子吃上“旅游飯”。“景區開發了,游客進來了,我們各有各的路,各做各的事,哪天都不放空。”
被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譽為“石書萬卷,萬卷石書”的恩施大峽谷景區,2015年躋身國家5A景區,2018年接待游客突破百萬人;曾經在恩施市“窮得叮當響”的恩施大峽谷風景區管理處,2217戶6870名貧困人口去年底實現脫貧。他們中,1018人直接進入旅游公司就業,2000多人從事旅游相關行業,其余3800余人投身茶葉、葡萄等特色種植和野豬、野雞等特色養殖。恩施大峽谷核心區所在的營上、前山、木貢三個村,農民人均年收入更是躍居恩施市前列。“村村是景區、家家是賓館、人人做旅游”的美好愿景,正逐步實現。
背簍背出好日子
劉成松住在恩施大峽谷風景區管理處營上村,海拔1407米,大峽谷風景區核心景點七星巖萬丈絕壁下一個小村落。
“人要爭氣,不爭氣呀,永遠沒得出頭之日。”從遠近聞名的“窮光棍”,到如今擁有40多萬元存款的“網紅背簍哥”,劉成松依然勤扒苦掙。“我2017年種下的這20畝大黃,明年就可以收獲了。
一畝1200蔸,一蔸賣20塊,你算算可以賺多少錢?”
以前,劉成松和父母擠在一棟低矮潮濕的石墻屋里,日子過得緊巴巴。隨著恩施大峽谷建成5A級景區,他終于找到了一個好活路:在景區幫游客背小孩、扛行李,也兼職做導游。幾年間,劉成松憑著一把力氣和忠厚待人,建起了三層新房,用背簍背來了幸福新生活。
“這個是劉成宗的,以前也是貧困戶。前些年,景區投資2000萬元建成了202個商鋪,拿出150個,每年只收2000元租金,提供給我們村民開商鋪,他就搞發噠。去年‘天街’商鋪重新拍賣,他直接拖了兩麻袋60萬元現金去搶,一下子就拿下兩個。”指著鄰居家掛著“七星人家”招牌的五層小洋樓,劉成松眼里滿是羨慕,“等我得空了,我就把我的新屋搞成‘背簍哥酒店’。”
和劉成松一路走,他總愛介紹周邊鄰居。“這個‘快樂星期天假日酒店’,劉應群的,他在女兒寨酒店當后勤部經理。他老婆在大峽谷景區上班,旅游旺季一個房間888元還要提前預訂,你們說生意好不好?”
忙并快樂著的農家導游
譚桂英,大峽谷風景區“金牌”導游,曾榮獲“全國旅游系統勞動模范”“荊楚楷模”等多種榮譽。
問起小時候印象中的恩施大峽谷,1982年出生的譚桂英毫不猶豫地說:“窮!”“那時候,看著屋背后的萬丈絕壁,屋前的深溝,哭都哭不出來。我上初中時,一個星期生活費3塊錢家里都給不起。媽給我1塊2,買100斤煤,我自己背著,走兩三個小時的山路,賣3塊錢。生活費2塊7,還剩3毛零花錢。”“那時候我穿的是解放鞋、補疤褲,夢想就是有錢買一雙白球鞋、一條健美褲、一條喇叭褲……”
1998年,初中畢業的譚桂英,靠東拼西湊借的路費到廣東打工。“開始兩個月總共才掙60塊錢。我和幾個小姐妹扛著竹席,背著背包,拿著盆盆缽缽,在廣州的大街小巷到處找工作,心酸得很。”說起往事,譚桂英眼中泛起淚花。
2006年,大峽谷景區開始開發,譚桂英辭職回鄉,白天干農活、當“野”導游,晚上看書自學。2011年,她順利通過全國導游資格考試,正式成為景區導游。
如今,譚桂英在大峽谷公司當導游服務公司經理,每月工資4000多元,還有五險一金和年終獎。在景區,她家還經營著一個小商鋪,小日子過得美滋滋。
“現在外國游客越來越多,我想多讀點書,學點英語、韓語,提升自己的能力,把導游隊伍帶好,照顧好自家老人孩子;再就是想把大峽谷的人文、地質、科普知識融入到自然美景的介紹中去,讓更多的游客喜歡我們景區。”聊著聊著,譚桂英接到“求援”電話:導服公司12名導游已經全部派出,又來了一個團隊,請她安排。“今天上午至11時,進入景區的游客已達5000人。我們專職導游不夠用,幸好之前培訓了50位村民做兼職導游,馬上就能頂上了……”
蹲點手記
讓秀美山水成“脫貧富礦”
“吃不得、啃不動的板板巖,過去望到哭,如今金滿屋。”“油菜、土豆、玉米、果樹、茶園,長在田里是風景,收獲時,樣樣都是旅游商品。”在大峽谷管理處山嶺中的村莊采訪,這些話語時不時從山民嘴里蹦出。
恩施州作為少數民族地區、貧困山區和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是最大的優勢,旅游是最具活力的產業。
立足州情,恩施州把扶貧當“主業”,讓旅游唱“主角”,以旅游扶貧助推轉型發展,讓昔日的綠水青山成了“脫貧富礦”,貧困群眾憑借自己的勤勞雙手,正在共享“建一個景區、富一方經濟”的旅游發展紅利。(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李彥睿 通訊員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