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支勾勒眉角的筆,一襲精美華麗的衣,一段花腔婉轉的唱詞,濃縮了戲曲的全部精華。戲曲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瑰寶,是重要的民間文化形式之一。
恩施戲曲在唱念坐打中“演凡塵酸甜苦辣、唱世俗煩憂快活”“匯千古忠孝節義、成一時離合悲歡”,余韻悠長;恩施戲曲也曾走過暗淡、走過風雨,但終究撥開烏云見艷陽,重煥光彩。
在余韻留香里回味戲曲奇葩
一脈文心傳萬代,千古不絕是真魂。恩施州南劇、堂戲、燈戲、儺戲、柳子戲,五大地方戲各有千秋,是綻放在民族文化百花園中5朵艷麗的奇葩。
將時間往回撥,可謂“好戲不斷”。形成于清乾嘉年間、成熟于道光年間的南劇,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因常在廟堂演出,因長于演唱連臺大戲,又稱“高臺戲”,經過逐步衍變,成為流行于恩施州境內具有深刻影響的地方大劇種。
州戲劇家協會原主席何起群驕傲地向記者介紹:“南劇劇目豐富,現存劇本1300個,戲980出。”現在,咸豐、來鳳二縣仍然有南劇團。
如果說南劇“居廟臺之上”,那么堂戲、燈戲、儺戲、柳子戲則屬“草臺戲”,活躍在田間地頭、尋常巷陌。
堂戲,因早期多在堂屋演出而得名,主要在巴東溪丘灣、沿渡河流行。清末明初進入繁盛時期。新中國成立前夕,巴東有堂戲皮影班11個。20世紀80年代,巴東縣平陽壩文化站收集整理了《山伯訪友》《送寒衣》等折子戲和唱段,組班演出,深受百姓喜愛。
燈戲,內容多為反映民間底層的小故事,無帝王將相,也無才子佳人。角色只有小生、小旦、小丑三行,故又稱“三小戲”。目前,恩施市白楊坪鎮洞下槽村等地的傳統燈戲活態保存較好,仍有業余燈戲班存在。
儺戲,是“儺”文化中一種特定的形式,恩施儺戲由湖南湘西傳入。演出形式與其他戲曲不同,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現在,鶴峰、恩施等縣市仍有民間自發的儺戲班子并演出。
恩施傳統戲曲唱腔優美者當屬柳子戲,也叫陽戲,其聲腔源于四川梁山燈戲腔調,經過不斷的傳承,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鶴峰柳子戲。柳子戲傳統劇目有100多個。20世紀50年代初,鶴峰縣曾組建專業柳子戲劇團,后改為南劇團、文工團。
在保護與振興中獲得戲曲重生
振興戲曲就是在留住文化根脈中尋求戲曲重生。
恩施州的戲曲振興之路有過荊棘、有過坎坷,卻從未停止腳步。
2004年,咸豐縣南劇藝術傳承保護中心主任李愛民被任命為南劇團團長,當時南劇正處于半癱瘓狀態。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李愛民決定帶領劇團走“文企聯姻”之路,與多家單位開展接待演出和賽事活動,抓演出質量和效果,劇團逐漸走出困境,先后獲得“湖北省百團送戲下鄉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李愛民最大的成就是創造性地使得處于半癱瘓狀態的咸豐南劇團和處于瀕危狀態的南劇藝術起死回生,重新煥發生機和活力。如果每一種地方戲都有一個像李愛民這樣的人,那我們的戲曲將會迎來一片新天地……”這是何起群在恩施州首屆“杰出文化新人”評選活動中推薦李愛民時說的話。
李愛民對南劇的貢獻只是我州振興地方戲曲的一個縮影。
為了保護好這一傳統文化的“活化石”,恩施州多措并舉,在人們心中播撒戲曲藝術的種子。
2009年6月,首屆恩施州地方戲會演,5個地方劇種同臺獻藝,開歷史先河;第二屆恩施州地方戲會演,5個地方劇種共9個節目參演;2016年,恩施州首屆文化藝術節舉辦,20個節目涵蓋南戲、堂戲、燈戲、柳子戲及恩施揚琴等曲藝節目,觀者如潮;在咸豐、來鳳、鶴峰舉辦地方戲表演培訓班,各縣市非保中心或文化館派員參訓,共培訓100余人次……
名角名段競芬芳,傳統藝術發新枝。2015年,南劇《生命絕唱》首演成功,24分鐘,4折戲,生動演繹了向勤仕生命最后一天。猶記得“拼命書記”向勤仕暈倒時,飾演其妻子的來鳳縣南劇傳習研究所演員龔敏的方言念白感情真摯,極富感染力,臺下掌聲經久不息。
“戲曲進校園”有聲有色。在恩施市白楊坪鎮中心小學,燈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梅啟明為師生教授燈戲知識,從動作到眼神,都親自示范。如今,洞下槽村已成為燈戲藝人最多、班子歷時最長、傳承較為良好的一個村落。
“得知盛家壩鄉大集場村在我州僅存一個民間業余南戲班時,從資金、服裝、道具、教學方面給予支持,幫助促成恩施市盛家壩鄉大集場村南戲傳習所成立掛牌。可以說,大集南戲,大有希望。”何起群告訴記者。
在堅守和創新中講好“戲曲故事”
戲音裊裊,代代傳唱。地方戲以其獨特的方式保留著一方百姓的鄉音鄉愁。
在多元化藝術形式的沖擊和影響下,傳統戲曲不再是觀眾的唯一選擇。過去那種品著香茗、嗑著瓜子,精彩處拍手叫絕的聽戲時光一去不復返。
有觀眾,戲曲才有生命力;有叫好又叫座的劇目,才能留住觀眾的心。“早期南劇主要演出歷史演義及民間故事、神話傳說。隨著一大批南劇老藝人相繼謝世,劇目逐漸失傳,有些絕活或技巧也未得到繼承,致使現在南劇日常上演劇目不足百出。”談到戲曲面臨的困境,何起群一臉擔憂。
在何起群看來,一向以優美唱腔聞名的鶴峰柳子戲同樣面臨瀕臨滅絕的危險,流傳范圍日益縮小,傳承人青黃不接。民間尚存的柳子戲藝人僅剩二十幾人,加之缺乏可傳授的對象,對鶴峰柳子戲的搶救與保護刻不容緩。
按照李漁和王國維先生的觀點,傳統的戲曲精神,首要的是講究情韻和情調,南劇《生命絕唱》的成功,正是因為它“有情有意”。
何來有情有意的精品?還得依靠戲曲人才的堅守和創新。“燈戲陪伴了我這么多年,現在我就是要盡最大努力,將它更好地傳承下去。”恩施燈戲第九代傳人孟永香年逾七十,7歲便跟隨燈戲創始人之一的唐世東學藝,對燈戲的熱愛是滲透到骨子里的堅守和執著。
如今,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孟永香,除了教學,還將更多的精力投身到燈戲劇本的整理、發掘和創作中。她整理的好幾本燈戲曲目,成為當地燈戲傳承的“把經本”。
毋庸置疑,人才是第一資源,是傳統戲曲的希望所在。吸引優秀人才入戲,傳統戲曲才有戲。讓活躍在民間的藝人和愛好者參與進來,創造機會吸引年輕一代。一張照片、一段視頻、一組漫畫、一篇熱文都是講好戲曲故事的一次契機。
堅守不是念舊,是堅持對戲曲最初的那份熱愛,守住戲曲的魂;創新不是嗜新,是在傳承中有新作為、出新品。對于戲曲創新這一難題,何起群認為:“黃梅戲被世人所知得益于電影《天仙配》,戲曲電影可以很好地保留傳統曲藝的味道,借助電影的表現力能起到很好的傳承作用,而這本身就是一個傳承創新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