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宜居新城正崛起。建始縣宣傳部供圖

一棟棟高樓拔地而起。建始縣宣傳部供圖

建始縣河道景觀改造進行時。建始縣宣傳部供圖
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消息(記者劉靜怡 通訊員譚明柱、向勝杰、李倩)寒冷冬日,行走建始街頭,與以往的低矮平房、狹隘道路不一樣的是,一棟棟拔地而起的高樓,散發著都市氣息,一條條柏油馬路四通八達……目之所及,城市建設如火如荼,城市面貌日新月異,百姓笑容如花綻放。
今日建始,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棚改不停歇、發展不止步,奏響了建設美麗宜居新建始的華麗樂章。
推進高標準 執行透明化
棚戶區改造,寄托著千萬住房困難家庭改善居住條件的夢想,是推進新型城鎮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建始縣以“戰區理念”精心謀劃,高位構建領導體系及工作框架。通過構建“1+5”的領導體系及工作框架,成立由縣委書記任政委、縣長任指揮長的縣作戰指揮部,由縣四大家主要領導任五大棚改戰區指揮長,各指揮部參戰縣領導共計12人、參戰單位38個、組建棚改工作專班168人。
棚改工作,涉及面廣,容易引起爭議,讓相關工作有依可循,建始縣及時出臺《建始縣2018年城市棚戶區改造作戰方案》、《建始縣棚戶區改造工作領導小組關于規范棚戶區改造工作中有關事項的通知》、《建始縣棚戶區改造項目實施和資金安全使用監督管理實施意見(試行)》等文件,對棚改工作基本原則、目標任務、組織領導和責任分工以及工作職責予以明確的同時,規范第三方中介機構操作流程,對相關操作開展紀律監督,為棚改工作保駕護航。
“政府主導,群眾主體,公正公開,讓利于民。”建始縣縣長張淵平介紹,在舊城改造中,充分尊重居民意愿,所有棚改片區,達到3個100%后方能啟動實施,即“所涉及棚戶區改造必須100%的居民提出申請且成立自改委,100%的居民簽訂安置補償協議,100%兌現協議承諾。”
除此之外,建始縣還嚴格按“四清”“六統一”“七上墻”的程序規范,公平、公開、公正操作,強化執紀問責,扎實高效推進。
舊街新改造 小區大人文
1月29日,原居住在建始縣北環路原汽運公司棚戶區的江映才老人,盼了40多年,終于可以在寬敞明亮的新家里迎接新年。和江映才一樣,該縣舊城1萬多戶居民,正逐步搬入一個個現代氣息十足的花園小區。
建始縣抓住國家棚改政策機遇,將舊城改造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科學制定三年改造計劃。2017年,建始縣同步啟動九大棚戶片區改造,2018年,棚改加快覆蓋2600戶,購買服務資金達13億元,配套補償資金4億元,完成率達到98%。
改造中,建始縣創造性地推出9個棚戶自改委員會,人選由社區居民不計名投票,票數最高的前五名當選。關邵華是建始縣自改委片區樓棟自改小組組長,作為土生土長的當地人,關老在居民中威望很高,現身說法更有說服力,政策講解更深入人心。“我們整個區域,大概是半年時間就結束了棚改簽約工作。”關老說,自改委的幾個同志帶頭先簽,關系蠻好的跟著簽,大多數人很快就簽了,只需要集中力量做部分居民工作就行。
3480元/平方米的補償,高于新建小區房價,政府同時出臺裝修補貼、公攤補貼,搬遷獎勵。位于建始縣城紅土坪的江嶼華庭小區,繁花似錦,草坪如茵,32幢氣派的高樓鱗次櫛比,每4戶居民就擁有兩部電梯,保安24小時巡邏,還建設了游泳池、健身房、文化活動中心。許多棚改居民都選擇在此買房。搬遷戶敖明華說:“物業費一免就是10年,政府補償的搬遷款不僅可以購置更大面積的新房,裝修后還能多出金額補貼家庭開支,黃家灣的49戶搬遷戶都在這里購置了新房。”
老城換新貌 生態更宜居
家住業州賓館附近的陳大爺,過兩天便會前往電影院舊址,關心城市客廳的建設情況,這個新建筑,上面是供居民休閑鍛煉的大型廣場,下面將修建兩層停車場,提供1000多個停車位。建成后,將成為建始的新客廳。
回憶起過去的狀態,這里的老居民劉愛民說:“想不到這個以前污水橫流、蚊蟲肆虐,連路燈都沒有的地方能有如今的美麗模樣。”
從“臟亂差”到“潔凈美”,記錄了建始城市建設的巨大變化。通過棚戶區改造,建始將老城區的空間不斷拓展、功能不斷完善,重點拓展“四條大道”,以“五大路網”改造打通城市內循環、微循環;建設“一個客廳”,讓城區中心變靚麗;建設廣潤濱河走廊走廊,啟動防洪綜合改造。拆圍透綠,在城區主次干道最大限度增綠補綠,還市民最大的休閑空間。
建始縣住建局局長李昌勇介紹,通過聘請湖南大學設計院、重慶設計院,引進先進設計理念,縣財政投入上千萬元,完成了《建始縣城市15年總體規劃》,為打破縣城發展“瓶頸”提供持久動力。
藍圖業已繪就,未來美景可期。一個“城在林中,房在園中,人在景中”的和美建始健步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