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8日晚,北京民族劇院,作為2019年全國少數民族地區藝術院團五臺優秀劇目之一的咸豐南劇《唐崖土司夫人》成功展演。
這是一出借助“非遺”推介“世遺”的大戲,也是一出反映民族文化傳承與保護的好戲,更是開啟“詩和遠方”文旅融合大幕的重頭戲。
非遺+世遺“土司夫人”到京城
“咸豐南劇晉京展演,圓了我一輩子的夢,也圓了咸豐南劇人的夢。”4月22日,談起咸豐南劇《唐崖土司夫人》晉京展演的事,年過古稀的楊道運老人仍然十分激動。
楊道運15歲便考進咸豐縣藝術團,從藝50多年,登臺演出近百個南劇劇目,累計上場超過5000場次。2000年初,剛退休2個月的楊道運被劇團返聘,潛心負責南劇藝術后備人才的培養,2018年5月被評定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南劇代表性傳承人。南劇,既是他一生從事的職業,也是他一心奉獻的事業。
2008年6月,咸豐南劇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5年7月,咸豐唐崖土司城址正式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世遺”邂逅“非遺”,注定一段傳奇。
《唐崖土司夫人》編劇、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少數民族戲劇學會會員顏惠介紹,本次晉京展演的大型南劇《唐崖土司夫人》,以唐崖土司城址為劇情背景,通過明朝天啟年間唐崖土司內部關于土司都爺傳位,土司招婿的尖銳矛盾和斗爭,表現土家族歷來“海納百川,包容四海”的民族個性與胸懷,贊頌土司夫人田氏的開明、寬容、仁愛與智慧,讓觀眾了解土家人的悠久歷史、民族性格和獨具特色的風情風俗。
《咸豐縣志》記載,“覃田氏,明唐崖宣撫覃鼎之妻,龍潭安撫司之女。相夫教子皆以忠勇著一時。”1989年,顏惠看到縣志中關于土司夫人田氏的記載,深深被其敢于打破傳統、勇于創新制度的魄力和勇氣所吸引,潛心創作歷史劇《土司夫人》,后獲全國少數民族劇本創作團結獎。據顏惠介紹,《唐崖土司夫人》在原有《土司夫人》的基礎上,歷經十幾個版本,始終堅持以史為料,以民間傳說為材,鋪陳演化,潑墨點染而成。劇中,覃田氏開明、包容、仁慈、智慧:重用外鄉漢人張云松,招其為婿;帶侍女數十人赴女兒會,讓其擇婿成婚;推行土司兵制,“閑時為兵,農時為民”;令其兒子宗堯奉朝廷調遣赴邊關建功立業,自己代子掌印,使唐崖走向鼎盛。
“全國僅有5臺劇目入選,有壓力,也有動力,只能成功,不能失敗。”從接到“全國少數民族地區藝術院團晉京展演項目”入選通知的那一刻起,咸豐縣南劇藝術傳承與保護中心的全體演職人員和后勤服務人員迅速進入備戰狀態,生怕有半點閃失。傳承與保護中心主任李愛民經常奔波求教專家,并請來了國家一級演員、著名的京劇名家導演程和平指導。
“老都爺染重病困頓在床,唐崖河涌暗流司城恐慌……”劇場內,大幕升起,鼓樂齊鳴,1000多名觀眾跟隨劇情,穿越時空,感受權力世俗的紛爭和土司女王的風采。
舞臺上,鮮活生動的表演、高亢而有韻律的唱腔,演員們精彩的演出,為觀眾呈現了一場咸豐南劇盛宴。看到爵爺花天酒地,不務正業,很多觀眾跟著唏噓不已,看到土司夫人興利弊、展大才,觀眾又跟著大聲喝彩。改編后的劇目,在素材取舍、作品立意、故事情節、典型人物塑造、表演手法、音樂風格等方面均有大膽的突破和創新,給人耳目一新之感。近110分鐘的表演一氣呵成,十分精彩,觀眾掌聲如潮。
“這是一出弘揚正能量、弘揚民族團結反對分裂的好戲。整出戲以歌舞演故事,很好看!”中國少數民族戲劇學會副會長、原梅蘭芳紀念館館長秦華生為咸豐南劇在北京上演點贊。
眾多業內專家評價:《唐崖土司夫人》極具土家風情,既有歷史的厚重,又有民族音樂的輕快,有現實主義的鋪墊,還有浪漫主義的虛構,音樂、表演、服飾均充滿地方特色,思想性和藝術性實現了完美統一,“是一部了解咸豐、了解土司制度和土家文化的經典作品”。
傳承+保護“峽谷之音”方繞梁
南劇,屬皮黃劇種,昔稱南戲、施南調,又稱“高臺戲”或“人大戲”,是恩施州地方戲曲劇種,形成于清朝乾隆嘉慶年間,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咸豐南劇的發展歷程,本身就像一出大型的歷史南劇,情節起伏跌宕,扣人心弦。”咸豐縣文聯專職副主席吳運輝把南劇的發展比作一出南劇。
在南劇發展史上,咸豐自始至終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史料記載,咸豐南劇的產生,可上溯到元代封建王朝對鄂西土家族實行土司制度的時代。清嘉慶年間,咸豐地主階層開始興辦南戲科班,職業和“玩友”班社興起。道光末年,咸豐縣蒲草堂(今龍洞灣)富豪鄧小池創建南戲“天元班”。之后,鄧小池的弟弟鄧小碧又創辦了“連升班”。清末民初,南劇流傳遍及城鄉,縣城、清水塘、老里壩,都有職業衣箱演出。南戲玩友,圍鼓坐唱,更為普遍。新中國成立后,聶介軒、唐會云、楊興楚等一批南戲老藝人自籌經費,自制道具,組成業余南劇組,白天勞動,晚上演出。時任縣長肖繼何將其命名為“勞動劇團”,對南戲的發展給予了充分肯定。盲藝人聶介軒在塾師馮今僧的協助下,經過3年時間,共回憶整理傳統劇目300多個,占鄂西南劇傳統劇目的一半以上,其中67個劇目得以在《湖北地方戲曲叢刊》上陸續刊登。他所整理的連臺本戲《四下河南》,填補了其他劇目的空缺,當時受到省文化廳的表彰。
1956年2月,咸豐縣南劇團的表演藝術家夏福千與另一名南劇演員在省城表演經典南劇《八義圖》,獲得時任全國音樂家協會主席、中央音樂學院院長馬可的高度評價:“南劇唱腔高亢強烈,有如深山峽谷之音。”當年,省文化廳簽發以“南劇”署名的專業劇團營業執照,咸豐職業南劇團正式成立,后多次易名。至1981年8月,恢復咸豐縣南劇團。1984年4月4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同志視察鄂西,咸豐南劇團專程趕赴州府演出。胡耀邦饒有興致地詢問了南劇的有關情況,演出結束后還與全體演職人員合影留念。
咸豐縣南劇團是目前全國僅存的兩個南劇專業院團之一,2012年更名為咸豐縣南劇藝術傳承保護中心,2015年榮獲中宣部、文化部、國家廣電總局“第六屆全國服務基層服務農民文化建設先進集體”榮譽稱號。2018年8月,咸豐被中國少數民族戲劇學會授予“中國南劇傳承研究基地”。
多年來,咸豐縣大力支持和保護南劇,出版了《南劇傳統劇目手抄本十卷》等著作及論文,推動傳統劇目的深度挖掘整理和復排;通過送學員到學校定向培養和民間藝人“傳幫帶”,培養了120名南劇后備人才及一批優秀的南劇傳承人。演員潘華明、楊理理榮獲省戲劇表演最高獎項“第十一屆湖北省戲劇牡丹花獎”,退休演員楊道運先生被認定為國家級非遺項目南劇代表性傳承人。
整理并排演的100余部南劇,演遍了川鄂湘黔邊區30多個縣,多部作品在全省全國獲獎,“峽谷之音”已呈繞梁之勢。
《唐崖土司夫人》成功晉京展演,不僅進一步謳歌了主旋律,弘揚了正能量,也為南劇藝術傳承和保護提供了典范,提振了信心。
文化+旅游“詩和遠方”巧融合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是眾多游客希望在旅游中體驗的內容。
咸豐縣地處鄂渝交界之地,獨特的地理環境和人文歷史,孕育并傳承了豐富的文化遺產。作為一個擁有1項世界文化遺產和2項國家級非遺項目的山區縣,域內“水清、岸綠、景美、宜居”,文化底蘊深厚,自然生態良好。轄區內的坪壩營國家森林公園、二仙巖省級濕地自然保護區、黃金洞地質奇觀、朝陽畫廊等自然風光神奇秀美,地盤子、嗩吶、板凳龍等民間民俗文化豐富,嚴家祠堂、蔣家花園、忠堡大捷遺址、大村會議舊址、大寨坪古遺跡等人文景觀遺跡眾多……文旅資源層出不窮,“詩和遠方”觸手可及。
近年來,咸豐縣以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和打造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為目標,聚焦龍頭景區、重點項目、基礎配套、融合發展、營銷推廣、機制創新等重點工作,按照“做強龍頭景區、做靚美麗鄉村、做美節點布局”的要求,積極培育休閑觀光、康養度假等旅游產品,加快復興干欄式建筑之鄉,打造百億旅游產業集群。2018年全縣旅游接待609.8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55.86億元,湖北旅游強縣效應彰顯。
“《唐崖土司夫人》此次晉京展演是向首都人民展示土家文化,推動咸豐文旅融合發展的大好時機。”咸豐縣文化和旅游局局長談文才介紹,唐崖土司城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本身就是旅游頂級品牌,在國際公認的保護地和旅游品牌關系體系中,第一層次就是世界遺產,它是最權威、最有公信度的一個旅游品牌。目前,世界遺產地絕大部分都是旅游勝地,意大利、西班牙等世界遺產大國,都是旅游大國。打上世界遺產的標簽,就在世界范圍內打出一個文化旅游品牌,展示一個文化旅游的亮點。
“《唐崖土司夫人》以世界文化遺產唐崖土司城為背景,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南劇演繹,本身就是文旅融合的產物。如今,《唐崖土司夫人》給土司城講了一個很好的故事,將進一步推介和宣傳唐崖土司城及全縣文化旅游。”唐崖土司城遺址管理處主任白斌介紹,咸豐將緊緊圍繞縣委提出的“一新城四強縣五平臺”建設目標,在唐崖土司城保護的基礎上,以“世界文化遺產”為核心吸引物,高標準規劃建設全縣大景區、文化遺產保護與商業化運作機制的融合,加快土司文化產業園建設,鞏固湖北旅游強縣創建成果,推進文化強縣建設進程,促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土司夫人”進京,“峽谷之音”繞梁。一出戲,驚艷全場,也點亮“詩和遠方”。(記者李維君 通訊員郭一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