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消息(記者 王揚帆)正如社會哲學家芒福德在《城市文化》中說到,“在社區中,需要重新發現那些隨著城市尺度增大和交通的快速化而消失的親近感和歸屬感。”
現代城市的物質生活豐盛多彩,但人們內心依然憧憬著那些有溫度、帶著人情味兒的精神文化之地。12月22日,在徐家棚街道油料所社區,東原時光道原聚場正式對外開放,向公眾呈現了一個全新的社區公共空間。這是社區運營領跑者武漢東原持續四年在社區運營的深耕與拓進之路上的又一次迭代升級,首次將原聚場落地交付社區。
首個社區舊改項目 助力服務精細化升級
明黃色的裝修風格、自由開放的空間,集書塔、小劇場、烘焙室、時光長廊、飲品吧等于一體,時光道原聚場打造了一個近260平方米、具有復合功能的社區居民共享活動空間。

東原時光道原聚場自由空間

東原時光道原聚場飲品吧

東原時光道原聚場時光長廊
“以后閑暇時光在小區就有地方可去了,我們可以和朋友結伴來這里下棋、練書法、看電影,還可以和家人一起報名參加社群各類活動。”七十多歲的王爹爹興奮地說道。就近的安全共享空間和豐富社區活動給居民帶來了新的生活體驗。
這是武漢東原開啟的第4個原聚場,同時也是在武漢市首創的社區舊改項目。“時光道是已經開盤6年多的‘老小區’,根據有限資源重新開辟一塊新空間來打造原聚場,除了空間上的升級,其實更多的是通過原聚場的運營理念和經驗配合街道做到社區服務精細化的升級。”武漢原聚場負責人官彧說道。

居民正在參加原聚場活動

居民正在參加原聚場活動
社區空間”自定義” 投票制定運營規則
“在時光道原聚場開放前,武漢東原邀請了多個社區的居民代表和來自不同領域前沿的城市研究專家,開了一場原桌會議,共同討論關于新空間的使用規范和運營要求。”官彧說道,原聚場的不少運營規則是由東原業主們一起投票設計出來的。
來自時光道的童女士曾提到原聚場的運營可持續性,她以烘焙為例,指出了如果每次烘焙完大家都不收拾,這樣下次就沒人參與了,她建議實行志愿者制度和積分制,這樣才能有效地來運營原聚場。而這一建議將納入時光道原聚場烘焙室的運營規范。一次又一次的業主主動參與共創為武漢東原的社區運營注入源源不斷的能量。

居民正在參加原聚場烘焙活動
讓連接發生 城市級社群正在形成
此次時光道原聚場的開放,還吸引了不少來自其他武漢東原項目的居民前來參觀、交流。從一名原聚場參與者到活動的組織者,很多業主主動成為了社群KOL,參與社群的運營。比如來自東原啟城的芳療師梁璇已在啟城原聚場成功組織開展了兩場芳香花療實驗室活動,為小區業主提供了專業護理經驗。“通過分享不僅展示了個人才能,還收獲了一批忠實粉絲,很有成就感。”梁璇分享道。
“我通過參加原聚場社群活動認識了很多新朋友,和所在小區的居民建立起了良好鄰里關系。” 來自東原啟城的劉瑩說道,并表示期待以后和武漢其他東原小區的居民一起參與活動。在武漢東原,業主成為社群的發起者,社區間的壁壘已被打破,城市級的社群聯動正在發生,有溫度、有深度的社群文化氛圍正在形成。

右2、右3分別為分享者劉瑩、梁璇
社區服務終極目的:提升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
社區運營者通過構建一個場景,讓業主產生連接,甚至能量共享,社區居民通過這個空間和平臺發揮自己的能量,參與共治,實現自我價值,獲得居住幸福感,這是一個良性的互動。這是武漢東原持續四年持續社區運營之路的初衷,也是新時代社區治理與服務的目標。
徐家棚街道油料所社區黨委黨委書記付穎表示:“新時代,人們更加關注精神需求,更加注重社區生活的歸屬感與幸福感。而社區服務的終極目的就是為了提升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這方面,東原時光道的原聚場模式是一次很好的實踐。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