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第三代擺渡人萬其珍。
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婧 通訊員 呂柏林
開欄語
荊楚從來多俊杰。近年來,我省英模輩出,先后涌現出“信義兄弟”孫水林、孫東林,“小處方醫生”王爭艷,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等一大批道德模范、先進典型,形成“道德群星”現象。
為充分發揮道德典型的示范引領作用,在全社會營造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濃厚氛圍,大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本報今起開設“德耀荊楚”專欄,報道一批道德典型的先進事跡,敬請關注。
在建始縣三里鄉大沙河村,有一個小渡口,村民往返大沙河南北兩岸必經于此。
140多年前,“老萬家”便開始為當地鄉親免費擺渡。如今,穿梭于河中的,是第三代擺渡人萬其珍和他的兒子萬芳權。
4月25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在渡口見到了“百年義渡”傳人——77歲的萬其珍老人。
義渡:用信義回報恩情
“妹娃要過河,是哪個來推我嘛?”當天,恰逢中國人壽恩施分公司組織員工到當地春游,在渡口齊聲高喊。
“是我來推你嘛!”萬其珍大聲答道。
撐起3米長的竹篙,解開繩索,將篙竿觸到河底、用力一撐,船逆流向上緩緩前行,再一次撐到河底,船頭調轉。船行河中,不時用竹篙把控方向,幾個來回,順著水流,船緩緩駛向岸邊。整個過程,萬其珍一氣呵成,5分鐘后,載著12人的船安全抵達對岸。
這一套嫻熟的動作,萬其珍早在1989年正式從叔父手中接過篙竿前便已經練就了,“沒有刻意去學,免費擺渡是我們家族不成文的約定,耳濡目染中就會了。”萬其珍說。
據他回憶,義務擺渡的起因是祖父為了報恩。
1877年,為躲避戰亂和水災,祖父萬作柱等幾戶萬姓人,從監利縣逃難至建始縣大沙河畔,被當地世居鄉鄰寬容接納。看到兩岸鄉鄰為大沙河所隔,過河全靠小木筏,因水流湍急,經常有村民落水。熟諳水性的萬作柱便賣掉兩頭豬,做了一艘能載10人的大木船,開始為當地人義渡,并承諾:不向村民收取一文錢。
“幾乎沒有間斷過,只要有人喊一聲‘過河咯’,無論農忙農閑還是逢年過節,無論一個人渡還是一群人渡,都會開船。”萬其珍說,這是對鄉親們的承諾,只要有需求我們就一直干下去。
老屋:用駐守踐行諾言
在渡口百米外的半山坡上,有間萬其珍搭建的石屋。屋子不大,里屋放滿了各種船具、漁具,外屋放著一張桌子、幾把椅子,屋門口,掛著斗笠、蓑衣和馬燈。
“這是萬大哥怕我們找不到他,自己搭建的。”附近村民說。
每天早上不到8點,萬其珍吃完早飯就在屋前樹下守著。“大家渡河沒有固定時間,我就在屋子里守著。”
“每次要過河,喊一聲,萬大哥都會從小屋里出來。”
崔竹清家住在河的北岸,農田卻在河的南岸。每天早上,他都要坐著萬其珍的船到南岸割些豬草,中午回家吃飯,下午再去南岸耕地。一天下來,往返少則兩三趟,多則四五趟。
一天傍晚刮起大風,暴雨襲來,崔竹清從田里趕著回家照顧獨自在家的孩子。
“萬大哥,能不能送我過河?”水流湍急,靠在岸邊的小木船劇烈晃動。
“扶穩了!”二話不說,萬其珍點亮馬燈、穿上蓑衣、帶著斗笠,拿起竹篙,就開始撐船。
30年間,萬其珍撐壞了3只船,小木船也換成了鐵船,數不清換了多少根竹篙。
這幾年,河對面的村民陸續搬走了,只剩下兩戶人家。雖然河這邊還有些村民,需要到對岸喂雞、打柴,但擺渡的人少了很多。
萬家的義渡仍在堅持。
“只要有一戶人,我都要守在老屋,為他們擺渡。”萬其珍說。
代言:用信譽帶動致富
大沙河村地處偏遠,土地系紫砂泥土,盛產紅薯、玉米。但進縣城要翻好幾座山,農作物很難走出大山。
“擺渡是報恩、是堅守,將鄉親們‘擺渡’上致富之路也是信義的延續。”2018年,兒子萬芳權到山東學習脫毒蜜薯栽培技術及產品銷售后,成立久益專業合作社,吸納50余戶貧困戶加入合作社,免費為貧困戶提供種苗、肥料,定期去村民家指導種植。
農作物成熟了,怎么賣出去?“出名”后的萬其珍,主動為鄉親們做起了農產品代言。
通過電商平臺,2018年,由萬其珍代言的第一批“萬其珍沙丘蜜薯”等產品銷往省內外,為貧困戶增收25萬余元。
繼榮獲“中國好人”、省道德模范等榮譽后,萬其珍又入圍感動中國2018年度人物候選人,獲全國“誠信之星”稱號。
作為百年義渡的第四代傳人,萬芳權也已經47歲,他說:“再過些年讓兒子接棒,只要有需要,就一代一代傳下去。”
又訊:
道德典型是一座“精神富礦”
湖北日報評論員
“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道德星空群星閃耀,“最美人物”層出不窮,是近年來湖北經濟社會發展中一道璀璨奪目的風景。
榜樣是看得見的哲理。或充滿愛心、助人為樂,或見義勇為、舍生忘死,或誠實守信、堅守正道,或敬業奉獻、虔誠勤勉,或孝老愛親、血脈情深……盡管這些人物的經歷不同,故事不同,但對道德價值的崇高追求是高度一致的,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守始終如一。他們展現出來的高尚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如一盞盞明燈,點亮千家萬戶,照亮人的心靈;如同一根根標桿,詮釋著道德的真諦,為全社會樹立榜樣。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傳統道德的代代傳承,看到了時代精神的美好縮影,看到了主流價值的生生不息,他們的故事里昭示出的精氣神,正是引導社會文明進步的“風向標”。
道不可坐論,德不可空談。先進人物是群眾身邊看得見、摸得著、學得到的榜樣,是可以學、能夠學的標桿。腳踏實地,從我做起,在平凡中成就不平凡,一個個道德典型人物身上所展示的人格力量和人生價值,無不是在行動中累積而成的。他們以堅守和擔當向我們證明:正是普普通通而又充滿溫度的凡人善舉,才能一點一滴夯實社會文明的地基;正是像你我一樣千千萬萬普通人的道德實踐,才能共同托舉起整個社會的道德水準。通過榜樣的帶動引領,激勵更多人見賢思齊,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走進尋常巷陌,融入日常生活,讓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成為每一個人的自覺追求,就能在全社會形成崇德向善、德行荊楚的濃厚氛圍和良好風尚。
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道德的力量也是無窮的。決戰決勝全面小康,譜寫新時代湖北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尤其需要鞏固6100多萬荊楚兒女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用好道德典型人物這座“精神富礦”,把榜樣力量化為向善向上的生動實踐,就一定能為湖北的改革發展凝聚起強大的精神力量,提供有力的道德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