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微信朋友圈里的英文漫畫版代購廣告
楚天都市報記者周丹
1月1日,讓微商和代購們“瑟瑟發抖”的《電商法》正式實施了。不少市民發現,這兩天朋友圈“畫風”突變,商品照片變成了手繪圖案,儼然涂鴉大賽作品展。不僅如此,廣告語也轉換成了拼音甚至外語,還引發了一批“神文案”出爐,令人捧腹。
代購朋友圈“畫風突變”
“為啥微信里的代購們都開始發手繪圖案了,是‘你畫我猜’又流行了嗎?”家住東西湖區常青花園的奚女士,指著自己朋友圈里的信息向記者吐槽。
記者在奚女士手機上看到,一個手繪的黃色瓶子,被代購者描述成“隔壁村倩倩的弟弟倩壁,很好的小伙子,小名有油、很清新,目前待業,工作后期望薪水188元”。奚女士笑著告訴記者,“這應該是倩碧黃油”。另一個微商則畫了一瓶水,文案寫著“蘑菇和靈芝燉的湯,家里還有兩碗”。奚女士詢問后才知道,這是悅木之源化妝水……
不少經常找代購買東西的市民都發現了這個問題,有人笑稱:“購物體驗從3D變成了2D,還是抽象的,買個東西好難啊!”還有市民向記者吐槽:仿佛很久之前流行的“你畫我猜”游戲卷土重來了。
記者從多位市民的微信上發現,不僅僅是漫畫涂鴉代替了商品圖片,就連商品的推廣介紹,都從中文變成了拼音甚至外語。奚女士指著幾條朋友圈,哭笑不得地說,“有發英語的,還有發日語、韓語、俄語的,想要知道是什么意思,還得先用軟件翻譯一下。”
有業內人士指出,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電商法。“《電商法》施行后,代購和微商們直接發商品圖片和信息,則涉嫌侵權,面臨承擔法律責任。盡管《電商法》不是專門針對微商和代購的,但也將這些以前屬于監管灰色地帶的領域納入了監管范圍。”
記者了解到,為逃避監管,甚至還有代購推出了所謂的“教程”,比如:回答顧客咨詢時盡量發語音,打商品名稱時盡量寫拼音等。
業內人士期待細則出爐
記者了解到,《電商法》規定,通過互聯網等信息網絡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經營活動即為電子商務,都需要辦理營業執照,都需要繳稅,偷稅漏稅要承擔刑事責任等。
不過,由于各大平臺對微商、代購的監管尚未出具體細則,導致很多謠言也在流傳,比如“敏感字眼交易雙方封號”“不能微信直接付款”“朋友圈限流和降權”等。
一名代購人士告訴記者,最近明顯感覺到海關的檢查力度更嚴了,一些清關公司也不收貨了,往國內帶貨風險變大了。家住洪山區白沙洲的占女士,已經做了3年的英國代購。她介紹,前不久帶了價值5萬多元的奢侈品入境,在她的代購史上,這是第一次被查,補交了約1萬元的稅后才拿回商品,因此這單生意虧了本。“不敢再帶貨了,如果第二次再被抓到,物品就將被沒收。”
采訪中記者也了解到,大多數的代購們仍持觀望態度,還有不少代購表示,近期正在咨詢如何辦理營業執照,希望將交易正規化合法化。
一名從事跨境電商多年的業內人士表示,《電商法》實施后,一方面會對行業帶來一次洗牌,另一方面如果行業因此呈現良性發展,對于優質商家和消費者來說都是利好消息,“不過,《電商法》作為一部基本法,仍屬于框架性、原則性規定,大家也期待著具體實施細則的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