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同事拿著羅先平生前用過的掃把

圖為捧著羅先平的環衛服,妻子肖桃娥難掩悲傷
楚天都市報記者盧成漢 通訊員李軍王凱
武漢市江漢區環衛工羅先平倒在融雪防凍一線,走得很突然,以致他的同事和親人,至今還不能接受這個殘酷的現實。“他扎的掃帚結實耐用,我們總喜歡請他幫助扎。”昨日,一提起他的點點滴滴,女同事余詠華眼眶里閃著淚花,“他總是有求必應。”
在妻子眼里,他雖不懂得浪漫,卻勤儉節約,為家庭生計操勞。在孩子眼里,他話語不多,卻讓他們感受到濃濃的父愛。
睹物思人
他扎的掃把耐用
昨日下午,在漢口新華路,環衛工余詠華拿著一把大掃帚,一下又一下清掃著馬路。她手上的掃帚,是羅先平生前用過的,手握部位已磨得圓潤光滑。“大家都愛用他扎的掃帚,別人扎的只能用一天,他扎的卻能用三至五天。”余詠華說,大家都爭著請他扎掃帚,用起來順手。
在第一任老班長劉芳看來,羅先平話語不多,踏實肯干,大家找他扎掃帚,他都有求必應,扎了一把又一把。
現任班長肖仁貴說,“羅先平代表質檢三隊,參加區里技能大比武,還得了名次呢。他是隊里的明星。”
他當環衛工人才3年,為何掃帚扎得這么好?妻子肖桃娥說,他這個人愛鉆研,先用細鐵絲將竹條綁在掃帚把上,然后,再用穿編織袋的針,穿針引線,將掃帚扎得緊緊的,所以結實耐用。“我今天特地拿起了羅師傅的掃帚,要像他一樣掃好馬路。”睹物思人,余詠華說著說著,淚水在眼眶里打轉,大家到現在還不愿相信他已經走了。
助人為樂
涉水背同事過街
羅先平負責清掃保潔的漢口西北湖廣場,春秋兩季,香樟和銀杏的樹葉會飄落到人行道上。
每到落葉季節,他都要提前半個小時上崗,自己的路段清掃完后,便幫助相鄰的同事清掃。掃完落葉,已是早上7點多鐘,然后大家一起去吃早餐。
環衛工駱運華說,羅先平的這個習慣,雷打不動。
環衛女工劉師傅與羅先平共一臺小三輪電動保潔車,讓她感動的是,熱天羅先平會把座位鋪上涼墊,冬季又換上自制保暖坐墊。
羅先平每周有一天休息,而他總在休息時間幫同事頂班。在妻子肖桃娥的印象中,丈夫幾乎沒有節假日。
2016年7月的一天,漢口下起了暴雨,部分地勢低洼處漬水有一米深,羅先平與同事們一道,打撈清理水上的漂浮物。劉師傅個子小,看到漬水已沒過膝蓋,不敢到馬路對面去清理漂浮物。羅先平二話不說,涉水背她過了馬路。
回想起這一幕,劉師傅說,她為羅先平的意外離去,哭了好幾場。
孝老愛幼
兒子的溫暖記憶
“爸爸不善表達,但我們能感受到他的濃濃父愛。”羅先平的兩個兒子說。
大兒子羅肖,32歲。16歲初中畢業在家閑了一年多。他回憶道:“爸爸只說了我一句,你不小了,還在大樹下乘凉?”
因為這句話,羅肖南下廣州,學習服裝加工技術。這一干,就是十多年。3年前,羅肖返回武漢做了快遞小哥。
小兒子羅江,大學畢業后,在一家科技公司工作,和同事合伙開了火鍋店。“爸爸讓我在工作中遇到事情,不要與同事爭吵。”羅江說,“這個教誨,讓我與同事保持了良好的工作關系,許多同事成了朋友。”
兩兄弟都還記得,小時候有一年下雪,出門不便。凌晨2點爸爸出門進菜,送給媽媽在菜場里賣。爸爸隨后又趕到家里,做早飯給他們吃,“這個溫暖的記憶,一直伴隨著我們成長。”
羅先平愛抽煙,每包煙僅5元多。一次,他對妻子說,一包煙錢可管老父親吃個早餐,我該戒煙了。羅肖一聽,連忙與老爸約定:如果戒了煙,牛奶管夠。
每年春節,羅先平讓妻兒回到家鄉,將老父親接到武漢,一家人過個團圓年。羅先平去世的前一天,還讓羅江買了一些衣服和排骨,送給遠在天門市的八旬老父親,他對羅江說,兒子應該替父母盡孝道。
不料,兒子還沒有從天門返回武漢,羅先平就離世了。“今后,我們會替爸爸盡孝的。”他兩個兒子懂事地說。
夫妻情深
盼退休后男耕女織
25年前,為了改變家庭經濟狀況,羅先平帶著妻兒來到武漢。
起先,他們以賣菜為生。哪知,2015年8月,當地拆遷,菜場沒有了生意。一個月后,夫妻倆相繼成為環衛工。“老羅不懂得浪漫,他說過等兒子成家立業了,我們也退休了,就回到家鄉,過男耕女織的生活。”肖桃娥說,雖然這不是什么浪漫的話,但她也很向往過上這種田園生活。
為了盡快實現這個目標,羅先平做了兩份環衛工作,他們自己的生活費每月不到2000元,“他想省下錢來,給兒子在武漢買套房子,讓他們有個自己的家。”
去年,羅先平拿出多年的積蓄,貸款50萬元,在東西湖區買了一套80萬元的兩室一廳。
無數個晚上,羅先平對妻子說,再堅持12年,等能夠拿退休費了,就回老家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