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岱家山科創城,昔日城中村,如今變身“雙創園”。

圖為:岱家山科創城微裝配實驗室里,企業正在進行技術研發。
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成龍 通訊員 祝麗芳 劉培
1月4日,武漢市江岸區岱家山科創城公布的2018年數據令人振奮——
園區現有的200余家企業,共申請知識產權408件,平均每家2項;涌現國家備案高新技術企業12家,15家成長為武漢市科技小巨人企業,2家成為湖北省知識產權示范建設企業。
岱家山科創城占地242畝,是原岱家山村利用征地補償資金建設的雙創園區。2017年4月,岱家山科創城開啟打造我省首家知識產權生態小鎮的步伐,提出力爭5年聚集500家企業,形成知識產權轉化密集區。
截至去年底,累計孵化年銷售收入超千萬元高新技術企業近百家。從昔日城中村,到闊步邁向知識產權密集轉化區,岱家山科創城實現華麗蝶變。
八成員工是村民——
城中村華麗蝶變
位于江岸區的岱家山村,曾是一個城中村。村民以種菜、養魚為生。
2004年,岱家山村迎來城中村改造。面對不菲的征地補償款,村民們不愿“分錢散伙”,希望給子孫們留下可持續發展的保障。村“兩委”班子征求村民意見后提出,村集體用部分征地補償款建設“雙創園”,引進創新創業企業。
從種地、養魚到“種廠房”辦企業,跨度著實不小。村里派人遠赴北上廣深以及武漢市東湖高新區,考察學習創業園的管理運營經驗,并請第三方專業公司做戰略咨詢。對村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予以全額補貼,鼓勵畢業后回鄉參與園區建設和管理。
經過10多年的發展,岱家山科創城已成長為擁有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留學生創業園、巾幗創業中心等全鏈條企業孵化服務的“雙創”園區,被科技部評為科技創業孵化鏈條——具備完備眾創空間、孵化器和加速器體系的孵化鏈條,全國僅有41個。
至2018年底,岱家山科創城入駐各類科技型創業企業200余家。科創城80%的工作人員,是本村村民和吸納的周邊村莊的村民。
獨創EIP機制——
申請知識產權像“點外賣”
1月4日,武漢康立優醫療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田素勝難掩興奮。公司最近又申請了兩項專利,市場競爭力將進一步增強。提起這次專利申報經歷,田素勝感慨:“多虧岱家山科創城的全力相助。”
2018年10月,康立優公司研發出一款新醫療產品,打算申請專利。但公司需要將產品送到醫院試驗性臨床使用,拿到數據支撐,這讓田素勝一時愁眉莫展。
岱家山科創城知識產權服務專員得知情況后,迅速向園區匯報,并由園區出面幫忙鏈接相關醫院,難題就此化解。
對于園區的科創型企業,田素勝的經歷極具代表性。他坦言,企業初創,無力聘請專人負責知識產權的運用、保護和管理,對知識產權申請,也往往一頭霧水,類似這種找不到試驗資源的難題,制約著企業的成長。
針對此情況,岱家山科創城獨創了服務企業的EIP機制——E即進企業,I即問需求,P即促發展。每家企業,都有園區派出的知識產權、質量技術、項目申報等九大服務專員對接。岱家山科創城總經理助理鄧根福說:“企業遇到的問題,都可向服務專員反應,由園區幫忙協調解決,申請知識產權變得像‘點外賣’一樣便捷。”
EIP模式,也為企業帶來觀念上的轉變。田素勝說,進駐科創城之前,他申請知識產權多是“想一出是一出”。進駐園區后,在知識產權服務專員指導下,他意識到專利申請在質不在量,不同專利之間要彼此互補,形成專利池。這就像壘城墻,壘的再高,如有缺口也白搭。
如今,康立優公司已形成60項專利組成的專利池,企業市場競爭力大幅增強。“經過多年積淀,公司去年11月開始闖市場,短短2個月銷售額已達100多萬元,2019年預計可達3000萬元。”田素勝充滿自信。
截至目前,岱家山科創城企業的知識產權總量已超過2000件,80%的入駐企業擁有知識產權;園區目前正在孵化的高新技術企業近70家。
七大科創服務站——
將政府服務“攬”進園區
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知識產權,是系統工程,也是企業綜合競爭力的體現。2016年,湖北省知識產權發展中心將知識產權雙創服務站“開進”岱家山科創城——知識產權發展中心的工作人員為園區企業提供產權信息應用、維權援助、業務培訓等相關服務,園區企業足不出園就能享受私人訂制的知識產權服務。
近年來,質量技術、計量、商標品牌、科研成果轉化、專利服務和知識產權保護,以及檢察院設立的科創服務等一批由省、市、區政府職能部門設立的專項服務工作站,陸續在岱家山科創城揭牌,形成了七大科創服務工作站協同為企業提供全方位服務的格局。
1月4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在岱家山科創城質量技術服務工作站看到,這里能為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質量服務:在創意變成初級產品階段,為企業“上門取件”,企業足不出戶即可完成產品送檢;在企業孵化階段,提供產品認證認可、質量比對等服務;在企業加速發展階段,提供質量提升、品牌建設等服務。科創城還從武漢市標準化研究院、市計量所及大型企業,聘請了10位質量導師,對園區企業展開跟蹤指導。
垂直施力——
造就細分領域“小而美”
按照壓強理論,企業專注一個點,在擅長領域聚焦,才會有爆發力和競爭力。孵化器亦是如此:產業足夠聚焦,才能為企業提供更有針對性服務。在美國硅谷,聚焦某一個領域的垂直孵化,已成為孵化器的一大發展趨勢。
在岱家山科創城,80%的企業集中在智能機電領域,其知識產權服務,也圍繞智能機電領域展開。
智能機電企業在進行技術研發時,對樣品的檢驗檢測、試驗和裝配需求巨大。岱家山科創城投資400多萬元采購全套專業設備,在園區內打造了智能機電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免費為園區企業提供檢驗檢測、試驗和產品裝配服務。
最近,武漢雷博合創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依托該平臺的恒溫恒濕箱,免費完成了一批樣品的運行穩定性試驗,為后期申請知識產權做好了準備。“以前做類似試驗,需要四處聯系實驗室,勞神費力。”公司總經理王力寶說,如今園區內就有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省錢又省心。
聚焦垂直領域,除方便業務合作、資源共享,也方便各企業觀念碰撞和交流。鄧根福說,園區內企業在申請、管理、保護知識產權時,會遇到相似的問題和困惑,哪家企業有了新思路、想出好辦法,亦或是“踩了雷”,都能給其他企業提供借鑒。
鄧根福介紹,在岱家山科創城,已有三泰金服、瑞鴻電控等一批智能機電企業手握眾多知識產權,成為該領域的“小而美”。
記者手記
期待更多知識產權“高地”
王成龍
企業,是知識產權的重要主體。但企業、尤其是初創企業和小微企業,面對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知識產權,所需的大量專業知識及人員、資金等,往往有心無力,不知從何下手。
最大限度激發企業知識產權創造力,岱家山科創城提供了一種全新思路:由工業園區搭建硬件平臺、提供貼身服務、嫁接外部資源、營造濃厚氛圍,以此掃除入園企業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知識產權的攔路石。
激發知識產權活力,就是為創新火種添油加柴。期待更多工業園變成知識產權的“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