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消息(見習記者 尹賢哲 通訊員 劉翔)知道年畫嗎?有多久沒見過年畫了?今年春節,讓年畫重回我們身邊。1月29日上午,“風韻千載——武強年畫與我們的春節”年畫展覽及精彩的小年活動,在武漢革命博物館舉行。

年畫在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它始于古代“門神畫”,是中國民間藝術之一。隨著年節風俗的演變,年畫衍生成為一種中國民間特殊的象征性裝飾藝術,對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有著重要意義。

為落實《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近日全國各地啟動了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指導的“年畫重回春節”系列活動。武漢革命博物館專門從河北武強年畫博物館引進年畫展。
武強年畫的起源可上溯到宋元時期,采用傳統的木版水色套印技法,題材豐富廣泛,有神像、戲出、節俗年畫、農事耕作、歷史典故、新聞時事、山水、人物、動物花卉等,品類繁多,被稱為農耕社會民間藝術的百科全書,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本次展覽共展出武強年畫作品130余幅,是年畫藝術,年畫文化的一次集中展示。
武強年畫博物館的非遺傳承人還現場演示了年畫制作,讓千年年畫技藝在漢驚艷亮相,市民踴躍排隊體驗,幸運兒還領到武強年畫紀念品。

配合本次年畫展覽,武漢革命博物館還向社會征集自己的年畫故事和春節記憶。不少人深情地回憶自己當年貼年畫、賞年畫的喜悅心情,感嘆沒有年畫的春節年味不如以前濃厚,非常贊成國家讓年畫重回春節的倡導。
馬宗基今年77歲,老家在安徽安慶,他說,以前每到春節家中都要貼對聯和年畫。兒時看到門神手拿刀劍,他們一幫小伙伴也用棍棒當刀劍耍弄奔跑。70多年過去,當年歡鬧情景仿佛就在眼前。到了1982年,家鄉人們在過年時又開始張貼年畫,體會年味的濃郁。那年清明他回家時,看到老家貼的年畫走潮,就將“關云長觀春秋”“人壽年豐”“靈璧鐘馗”三幅年畫取下來帶回武漢,現在紙張都發黃變脆還不時拿出來觀賞。
12歲的伍思如小朋友是武漢革命博物館第一批小小講解員了,“武漢革命博物館的小年活動我每年都來參加,轉糖人、做宮燈、寫春聯,讓我學到了不少年俗知識。只有年畫,僅僅是在書上看到,這次有機會太好了。”
鐘金舟今年四十歲,一直生活在城市里,他對于年畫的記憶還是兒時在武漢郊區去拜年時,看見那里農村家家戶戶貼的傳統年畫,“有拿刀拿槍,看上去有些兇神惡煞的門神,也有一些穿著像戲服一樣的各路神仙。”
“讓我印象深刻的倒是一些扎著小辮的女童或剃著難看頭型的男童的年畫,他們穿著花花綠綠的衣裳,有的手上還提著花燈啥,站在門上格外喜慶。記得十歲時,我的一個小妹妹被打扮得像年畫里的小女孩一樣,花襖子,紅褲子,到我家來拜年,被我們一幫小孩嘲笑得不行,害得她大過年哭了鼻子。”鐘金舟回憶道。
今年的小年活動除了武強年畫展覽,革博還邀請多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現場和觀眾互動轉糖人、剪窗花以及寫春聯等,年味十足。



武漢革命博物館館長高萬娥介紹,作為中華民族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中國年文化的重要標志,年畫寄托了人們對新年喜慶吉祥的美好祈盼,其承載的多彩的民俗文化和深厚的歷史底蘊,對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有著重要意義。武漢革命博物館已連續多年舉辦“博物館里過小年”活動,今年的小年活動以“年畫重回春節”為主題,市民在武強年畫展覽和小年活動中,在歡歡喜喜迎新年的熱鬧氣氛中品味傳統年味,感受年畫魅力,真正讓年畫重回春節。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