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雪向火,宜在五峰。2月3日,灣潭鎮紅旗坪村,55歲的張東風一家人圍坐火爐,跟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聊他一年的收成。方桌上擺滿香蕉、干果和草魚干。
張東風在村里是名人,最先大棚種菜,最早辦農家樂,2017年脫貧,還是示范戶。
“2018年行情好,收入4萬多。”他說,合作社兜底,4個鋼架蔬菜大棚,兩茬土豆黃瓜和水果,刨去開銷,凈賺7000多元;建安置房他當瓦工,收入1.5萬多元;老房改成兩層新樓,“桂媛農莊”農家樂客人也多了。
“以前,累一年都是負數。”他說,4間老木屋,板墻透風屋頂漏雨,4畝玉米土豆,供兩個孩子上學,年底就收兩頭豬。
“我不懶,但總窮。”2015年納入貧困戶,他去江西打工。扶貧政策來了才回家,2016年加入合作社種蔬菜。
妻子趙吉琴說,當時建一個大棚要2萬元,還要買有機肥,很多人不敢加入。張東風說:“我窮怕了,也窮慣了,闖新路就算虧,只當多窮一年,我敢闖!”
頭年種西蘭花,洪水漫橋銷不出,有合作社基本補貼,平賬;次年種黃瓜,技術不熟,才賺3000元;去年3月,他去山東壽光取經一星期,“收獲大!”他說,“有機肥要挖成肥槽再種苗,追肥要追濕肥;剪須枝、盤枝莖、澆水要及時,半天都不能挨。一米枝條一茬瓜,壽光的黃瓜藤能盤20米,我才10米多,新年我還要琢磨,讓產量再上一檔。”
正聊著,女兒張珍媛從里房拿出兩件新衣,笑嘻嘻地要爸媽穿上。“還給我買新衣?我干活穿這不方便,你省點,把大學讀好。”但還是穿上了。女兒專科畢業在蘇州打工3年,月月往家寄錢,年底回來還不空手。現又不打工了,報了南京財經大學本科自考班,要繼續讀書。“讀書是好事,我支持,現在錢不是問題了。”張東風說,“水、電、路通村了,種菜有補貼,看病有農合,辦農家樂也獎1萬元,新的一年,我要負擔姑娘把書讀好,還要再蓋棟房。”
“預備兒子娶媳婦?”記者問。
趙吉琴說:“莫提兒子,我天天吼他,也沒談一個回來。”張東風說:“你懂什么,筑巢引鳳,房子不蓋漂亮,誰愿意來?”屋里騰起一片笑聲。
火爐上,炊壺里的水燒開了,咕嘟冒蒸汽。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劉振雄通訊員王登府楊威)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