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武漢歡樂谷,游客觀看民俗表演楚天都市報記者高東起通訊員周顏佳攝

圖為:湖南湘鄉舞火龍祈福楚天都市報記者滿達攝

圖為:廣西東蘭縣武篆鎮色故村,外嫁女集體回家拜年

湖南湘鄉的火龍燈、山東莒縣的過門箋……天南地北過大年,風俗不同,年味一樣。作為中國人一年當中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人們歡度春節的形式迥異,卻又有共通之處。這個春節,本報四位記者帶你體驗不一樣的過年風俗。
湖南湘鄉
正月舞火龍祈福鬧新春
楚天都市報記者滿達
湘鄉位于湖南中部,屬湘潭市管轄。在湘鄉市的各農村,均有正月鬧火龍燈的傳統習俗,其中壺天鎮的火龍燈久負盛名。
正月初四,湖南省湘鄉市虞唐鎮永星村下著毛毛雨,但村民們舞火龍燈的熱情絲毫沒有消減。入夜不久,數十人的火龍隊伍敲鑼打鼓、舞著火龍燈走在鄉間的馬路上。火龍燈所過之處,家家戶戶放鞭炮迎接,附近居民紛紛趕來賞燈,原本安靜的小村莊變得熱鬧不已。
火龍燈由龍頭、龍身和龍尾組成,龍頭和龍尾均由竹篾扎好骨架,外面蒙上紅布、油紙,再用飾物裝扮點綴,龍身也是由10多節竹制的燈籠組成,各燈籠之間用紅布相連。火龍燈的內部均有燭臺,用來安放蠟燭,點亮之后,整條火龍通體發亮,耀眼奪目。舞火龍燈的隊伍出發時,前有排燈開路,龍頭前面還有一人舉著紅布裹成的龍珠,龍燈各部位由10多名青壯年舉著。每到一戶人家的大門口,這家主人點燃鞭炮、禮花迎接火龍燈,大伙兒在鞭炮聲中上下舞動龍燈,好似一條蜿蜒翻滾的巨龍在追逐著龍珠。巨龍戲珠的表演過后,大伙兒會舉著龍燈進入主人家的堂屋,主人此時便向龍王爺祈福,祈禱新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家人平安健康。
舞火龍的組織者劉新文介紹,該村正月舞火龍的習俗已傳承上百年。每年臘月,從外地趕回家的部分村民就會成立火龍燈籌備小組,并由香主牽頭準備工作。村民們自愿捐香錢,用于舞火龍燈的開支,籌備小組提前將火龍燈糊好。到了正月初三晚上,便開始出燈。劉新文說,以前正月舞火龍一直要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除了舞火龍,還有一些曲藝表演。現在進行了精簡,保留了舞火龍和祈福環節,舞火龍燈從正月初三晚上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二。
山東莒縣
五彩過門箋紅火迎新年
楚天都市報記者董鳳龍
莒縣位于山東省東南部,是日照市的一個縣。莒故城為莒國、城陽國都治,是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文化名城。
大年三十清晨,在記者的老家,山東省日照市莒縣嶠山鎮黃草坡村,狗叫雞鳴,炊煙裊裊,忙碌的一天開始了。
一大早,記者母親就將貼對聯和過門箋所用的漿糊打好,父親把對聯和過門箋按照大門、堂屋、東屋、西屋、鍋屋(廚房)依次分好,交給記者和記者的外甥來貼。
春節貼對聯和過門箋,是山東日照、臨沂、棗莊等魯東南一帶流傳已久的習俗,其中尤以莒縣為盛。
“那個紅色的貼東邊,別和下邊重了顏色。”在對待貼對聯和過門箋這件事上,父親向來一絲不茍。
花花綠綠的過門箋,是貼在門楣上的,每間屋門上方要貼12張,一行貼6張,共有“紫紅黃綠粉藍”六種顏色,上面有“福祿壽禧、竹報平安”等喜慶字樣。
“我專門買的這種過門箋,機器印刷的我不喜歡。”年過七旬的父親,思想比較傳統,他每年都會去買民間手藝人裁刻出來的過門箋。
在記者小時候,集市上賣的過門箋,全是民間手藝人手工裁刻出來的,隨著社會的發展,機器印刷漸漸代替了人工制作,民間手藝人裁刻的過門箋在集市上已非主流。但在父親等老一輩人看來,印刷版雖精美,卻失去了靈魂。
實際上,莒縣和日照當地文化部門,也一直在加強對莒縣過門箋這項民間傳統工藝的保護。早在2008年,莒縣過門箋就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又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在記者和外甥的合力下,不到兩個小時,家里的對聯和過門箋就貼好了。
走出家門,記者在村里看到,家家戶戶門前,過門箋迎風飄揚,不時有兒童在街上跑過,唱著“過門箋,過門箋,撒到地上都是錢”的民謠,稚子童聲,唱出了一代代莒縣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新疆阿克蘇
一頓團圓飯過年味道足
楚天都市報記者李月媛
阿克蘇地處新疆中部,天山山脈中段南麓、塔里木河上游,因水得名,意為“白水城”,古為中國秦漢西域三十六國的姑墨、溫宿兩國屬地,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也是龜茲文化和多浪文化的發源地。
一個有故鄉美食記憶的人是幸福的。在阿克蘇過年,最期盼的就是那頓特殊的團圓飯——吃馕坑肉。
大年初二,記者與家人相約來到當地一家農家樂,挑選2只10個月左右的羔羊,宰殺剝皮切塊。羊肉蘸上堿鹽水、裹上蛋清,用半米長的紅柳枝串好,放進馕坑內,暗火慢烤。等到家人來齊的時候,羊肉也烤好了,顏色金黃油亮、香氣撲鼻,咬一口無比鮮嫩、肉香四溢。每一串有四五塊肉,每一塊都有10厘米長左右,骨肉相連,鮮有單純的肉塊,迫不及待吃下一串肉,就有了一點吃飽的感覺。
大快朵頤的時候,好客的老板又端上了清燉羊頭和碎肉抓飯。燉羊肉沒啥講究,只放了戈壁的堿鹽,盡可能保留了原汁原味。抓起了一大塊羊腿骨,燉出的羊肉軟綿又不失嚼勁,入口還有一絲清甜,沒有任何膻味。
享用完豐盛的美食,熱情洋溢的音樂響起,老板邀請大家離座,慢旋輕拂跳起舞來。
一家人在歡歌載舞中暢聊著。大叔率先離席,拉著每個人一起跳舞;表弟李思源在南京讀大二,席間向大家展示著大學期間學習劍道的成果;表姐的雙胞胎兒子今年2歲多,哥倆成為席間的活寶……家人們從天南地北聚在一起,這才是過年應該有的味道。
廣西東蘭
百鳳齊歸巢壯鄉樂開花
楚天都市報記者黃士峰
廣西東蘭縣,地處桂西北,云貴高原南緣,紅水河中游,它歷史悠久,資源豐富,素有“四鄉”(長壽之鄉、將軍之鄉、銅鼓之鄉、板栗之鄉)的美稱。
東蘭縣武篆鎮色故村,是當地文明示范村,為喜迎外嫁女集體回家拜年,正月初四這天,該村同茶屯張燈結彩,鑼鼓喧天,處處洋溢著濃郁的節日氣氛。上午10時,全屯男女老少身著盛裝集體出動,在屯子口到屯中心燈光籃球場一里多長的道路兩旁排成了長龍,迎接百余名外嫁姑娘回家。身著旗袍、紅色長衫等艷麗衣裝的外嫁姑娘們,踩著歡快的步伐一路歡笑走進屯子。
在屯子中心籃球場上,村民們將早已準備好的當地特色生態美食:豆腐圓、五色糯米飯、黑米粽,擺上長桌,供全屯六七百人共進“團圓餐”,再品家鄉味。
活動當天,還舉辦了頗具當地特色的山歌會和聯歡晚會,人們載歌載舞,用自導自演的壯話歌曲、快板小品等,述親情慶豐年,讓壯鄉的這個春節過得有滋有味。
活動還吸引了不少外地人,浙江人李先生在屯子旁的月亮河異地養老基地住了三個月,他說沒想到能欣賞這么有特色的壯鄉活動。
“村里越來越美,生活越過越好,我們老人就希望能夠長命百歲。”90多歲高齡的黃奶貴一邊高興地觀看“村晚”,一邊樂呵呵地說道。遠在北京工作的王有民已有兩三年沒回家過年,聽說今年村里要組織活動,他特地帶上了岳父母,一起回來感受不一樣的壯鄉春節。雖然來去匆忙,但他覺得不虛此行,家鄉的變化讓他刮目相看,而那份濃濃的親情會一直陪伴著他。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